#转念#烦恼即菩提#《六祖坛经》摘要20230105
(2023-01-05 17:17:54)
昨晚很快入睡,3点醒了一次再次睡到近9点起床,睡得很好。
笔记本内容摘要: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超脱有情而觉悟后就能达无性亦无生的佛教空谛境界)。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过&过失,悉尽忏),永不复起;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的众生无边,我誓愿度尽);
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的烦恼无尽,我誓愿断尽);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自性的佛道无上,我誓愿成就)。
皈依觉,两足尊(皈依了觉悟,就会有福与慧都满足的尊严);
皈依正,离欲尊(皈依了正见,就会有远离欲望的尊严);
皈依净,众中尊(皈依了清净,就会有在众生中受人敬重的尊严)。
佛就是觉悟(邪恶和迷妄不再产生,减少了尘俗的欲望而能知足);法就是正见(没有邪见就不再有别人和自我的区分意识,不再有骄傲,贪爱,执著);僧就是清净(所有凡俗牵累和爱欲的境界,自我本性都不沾染执著)
以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以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以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
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心品,善观诸法自相无碍而转,皆得自在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十方示现种种变化身口意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结合起来成佛陀的化身。
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至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无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四句教
人的本质:人皆圣贤(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心及理)
--------王阳明
真正的学问:勿自欺
--------孔子
《素书》、《了凡四训》、《心》、其理相通!
洗漱的时“转念”这个词从脑子跳了出来,昨天的不愉快和我执即刻就散了,心情也轻松晴朗了。
站在昨天的自己和过去种种的立场来看,昨天的怒火是潜在伤痕的自然反应。如能除去那时“我”的感受和所谓的“过去”,该是能感知到不一样的情感,即便不是开心也不至于发火伤人伤己。8月回家,能在某些时刻安静的闭嘴,大概是正在读《六祖坛经》的原因。如今过了一阵子便忘记了。昨天今天正好看到此书的内容,若无昨日的长短曲直定不会有如此的深刻记忆和领悟。。。
·
若识得自性般若,及是见性成佛(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及是;自性就是佛性,作为佛性本就是清净无染的;学佛习禅需向内寻求,了达清净的自性,便认识了佛性;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众生没有超脱有情,所以难脱因果报应的循环);
·
无念(般若三昧)为宗,无相为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虚:无实,妄:不真,若悟此理才能明心见性),无住为本(不可有实体性的执著,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念侧重破除识缚,无相侧重破除相缚,而破识缚、相缚的根本即是不可有实体性执著,即无住。无念、无相、无住就一个整体,是顿悟法门的具体展开。
·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因此,人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一切及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事物皆含藏于一心中,而一心能衍生万法。若能领悟此理,便能来去自由,无所障碍了,这就是般若智慧)。
·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行。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 三业:身业(行为)、口业(语言)、意业(思想)。
· 云何为忏,云何为悔?
· 发四弘誓愿:
· 无相三皈依戒(自心的皈依,并不皈依和信奉外在的崇拜对象):
· 皈依自性(自己本性)中的三宝:
· 自皈依佛,不是皈依他佛。不皈依自性的佛,就没有可以皈依的地方。
· 一体三身自性佛,今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
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性:本性;内明外彻,自性中万法皆现);圆满抱身,汝之智也(智:智慧,于实性中,不分善恶);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行:行为,于变化中回转一念的善心就能生出般若智能)。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离开本性谈“三身”就叫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如果领悟“三身”并没有自性,就叫四智菩提)。
· 四智菩提: 转第八识(阿赖耶识,即藏识,不区分善恶)成【大圆镜智】(离诸不染,四智菩提的基础)
转第七识(我执,我执是轮回的直接原因)成【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由他有情悉皆平等)
· 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传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 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而起用:心地没有是非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恋就是自性慧,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信定。
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与三昧(无念,心不染著)。
· 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将常乐的涅槃看成是苦,整天忙碌奔驰营求俗务)。
· 佛犹觉也,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 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内外名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诸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笔记本开篇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