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色可餐?
——钱币热题之三
罗文华

生坑绿锈的明代永乐通宝(本文作者收藏)
记得童年时,各家各户都有几枚外圆内方的老钱,多用来扎上鸡毛做毽子踢,或者拴上细绳用以插住门上收卷的竹帘。那时我家抽屉里有一枚传世的明代天启通宝,铜质精良,铸造规整,字口清晰,包浆滑熟,幽光沉静,十分可爱。后来经过多次搬家,这枚老钱便找不到了,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为完美的古币就应该是这样的。近十几年来,我每逛古玩市场就留心搜寻,想再收藏一枚那么好品相的天启通宝,但至今未能如愿。
上世纪80年代,我看过一些钱币收藏者的藏品,他们也都是喜欢熟坑的古钱。所谓“熟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出土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而形成温润包浆的古钱,一种是指根本就未曾入过土的传世古钱。所谓“生坑”,则是出土未久而呈现新鲜锈色的古钱。过去的钱币收藏者,特别是近代天津、上海的钱币收藏大家,普遍喜欢熟坑古钱,博物馆里陈列的古钱也以熟坑为主。其原因除了注重流传有绪和方便盘玩展示外,还应与钱谱的流行有关。旧时因照相不便,都是将古钱精拓,集为钱谱,用于研究和交流,这必然要求钱的字口深峻,内郭、外轮清晰。如果钱锈过重,那么钱拓必然漶漫,影响欣赏效果。
近些年再逛钱币市场,发现风气竟然大变。同一品种的古钱,熟坑的在摊上摆了半年也无人问津,而生坑的一上货便被抢购一空。而价格呢,后者常常还比前者高些。有些看上去介于熟坑与生坑之间的古钱,摊主宁可往生坑上说。国外市场也有这种趋向,人们更乐于购藏具有出土痕迹、带锈的中国古钱。分析其原因,一是近些年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和土地开发,窖藏和墓葬的古钱纷纷出土,数量远超既往,经营者和收藏者不得不把精力和财力转移到生坑古钱上,以期获得一些稀见品和美品;二是近些年文物造假十分猖獗,市场上的古钱赝品十倍于真品,而生坑古钱的锈蚀由于是长期地、一层层地形成的,非常坚实牢靠,其锈色有一种自然的多变感,这恰是制假者最难仿造的。
去年夏天,我在古玩市场偶见十数枚北坑的明代永乐通宝,凝结在上面的薄薄的绿锈似翡翠般漂亮,堪称美品,令人爱不释手,感觉真是“锈”色可餐。今年早春,我在古玩市场发现一枚铁锈明显的清代嘉庆通宝,询诸摊主,他很有经验地评判说,其实这还是一枚铜钱,只是它与铁质的器物埋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深染铁锈,便像铁钱了。他笑着说,没听说嘉庆铸过铁钱,如果这枚真是铁钱,那咱就发大财了。可见,一个“锈”字,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学问。
锈,是文物学的一大课题,更是古钱收藏者无法绕过的一大关。锈色是因不同地域(如南坑、北坑等)或同一地域的不同环境(如水坑、干坑,酸性、碱性等)而形成的,古钱锈色千姿百态,包括“松绿”、“瓜皮绿”、“靛蓝”、“朱砂锈”、“鸡血斑”、“水银古”等,不可视一种锈色为固定标准。一味地重“生”轻“熟”,当然也是不明智的。一枚出土的古钱,是保持生坑状态还是改变成熟坑,应该因物而定。如果已出现继续腐蚀钱体的有害锈,或因为锈蚀已经影响其观赏性,那么必须予以专业的、科学的清理。收藏者千万不要以生坑还是熟坑来评定古钱的优劣,而要以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古钱的真实面目,从而获取较多的历史信息、欣赏完美的艺术魅力为原则。
由当今的重“生”轻“熟”之风,我联想到,古人总是讲“白玉无瑕”,追求纯洁完美,而当代玉雕艺人则往往为保留和田玉籽料的“证据”,便有意在玉雕作品的边缘“留皮”,即保存一些黄褐色的料皮。其实,这“留皮”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固然对鉴别玉质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在确定籽料玉质之后,反过来又会觉得玉雕上留下的料皮是多余的,进而产生一种“瑕瑜互见”的感觉。即使“瑕不掩瑜”,也还是比不上“白玉无瑕”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