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金
公元1128年
方位:山西 大同
善化寺内;
亮点: 繁复到有点可怕的斜栱。
简介
善化寺三圣殿,面阔5间,进深8架椽(4间),单檐庑殿顶,是善化寺中保存下来的4座辽金建筑之一,是寺庙的第2进,位于山门之后,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因此,被称为三圣殿。
三圣殿最奇特之处在于次间那运用斜栱、极为繁复的补间铺作,以及内槽减柱法错位的金柱设置。
屋顶

大殿不作“庑殿推山”,正脊显得非常短。图片by同行的弟弟,Kevin。
什么是庑殿推山?
【庑殿推山,简单讲就是在不推山的基础上,把脊檩和屋顶正脊向两侧加长,四条戗脊的凹曲线变得更弯曲,正脊的视觉效果明显变长。相反不推山的庑殿顶正脊视觉很短,北方很多金、元时期的庑殿顶流行不推山,例如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毗卢殿(天中天殿),正脊显得很短。】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对露明造的厅堂型庑殿顶来说,还可以从内部来看有没有推山:从殿内往上看,两山屋顶下的续角梁呈八字形(像人字大叉手)。八字形的两撇基本呈直线就是没推山,两撇如果呈现明显的弧线就是推山做法。三圣殿的相关资料我没看过,只是从外形来判断应该是没推山。】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我也没有实地参观过庑殿顶,这个说法还不一定准确,还得忽略掉屋面举折在续角梁上产生的折线。所以比较可靠的办法可能得从殿外两侧稍远处来看两山屋面,两山屋面呈直边三角形(不考虑戗脊举折内凹)是没推山,呈弧线三角形(也不考虑举折内凹)是推山做法。】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其实就是戗脊有没有内凹(举折)不管,只看戗脊向两山外侧是呈直线还是弧线。呈直线表示脊头没外推,呈弧线表示脊头外推了一段距离。】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与善化寺大殿对比,可以看出明显区别。

鸱吻,与大殿一样,感觉也像是后世置换之物。

三圣殿的屋顶举折更像明清建筑。
三圣殿的举折一直让我觉得比较奇怪,其坡度更接近明清,而不是唐宋,整体上显得不太自然。
【三圣殿屋面凹曲幅度很大、举高也很大,举高与明清庑殿很相似。外观上的区别也很明显,就是正脊很短。明清庑殿的正脊往加长了发展,特别是以故宫为代表的官式庑殿顶。】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素色的瓦作与重唇板瓦滴水,依旧是唐宋时期的做法:瓦当与筒瓦垂直(而不是倾斜面)、滴水用重唇板瓦均是早期做法。
继续引用宋元时期的泉州文庙的瓦作,比较唐宋与元明清滴水之显著不同。

脊兽
殿身
斗拱
柱头铺作为6铺作单杪双下昂,明间、梢间补间设两铺作,样式与柱头铺作相似。而最奇葩的是次间的补间铺作,极为繁复,为辽金建筑之最。
柱头铺作,6铺作单杪双下昂(假昂)
斗拱用材感觉不大,但没找到相关资料。图片by同行的弟弟,Kevin。
【从铺作里转来看,柱头必是假昂,是不是插昂还得看外檐昂头的边缝。如果铺作上油漆彩绘,边缝也有可能被覆盖住看不清。】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中规中矩的明间补间铺作。
图片by同行的同学,哈叱。
次间巨大、繁复、浮夸的斜栱。为三圣殿最具辨识度的特征。

“三圣殿的补间铺作也和较早的隆兴寺摩尼殿和应县木塔等处一样,使用了斜栱,但却已演变为一对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成了压在阑额上的一个沉重负担。阑额上的普柏枋也较早先的几例更厚。”——梁思成先生《图像中国建筑史》
图片by同行的同学,哈叱。
转角铺作
铺作的下昂疑为插昂。
转角铺作的下昂有点后世象鼻昂的上卷。
普柏枋与阑额,已不像辽代的直砍T字形,阑额末端已经有曲线的装饰变化。
殿内
”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错位设置,致使间架结构变异,当心间六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两次间五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大胆改变了唐、宋时期内外柱对应的格局~~~“——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

殿内的梁/栿在后世加上许多小柱支撑。金代建筑,由于减柱法的大量运用,时间一长,恐防梁栿承载不住重量,此行所见的5开间以上金代古建筑,基本都需要加上各种小柱子支撑。
=========================================================
《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柴泽俊先生
《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王其钧先生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识别中国古建筑》——李金龙先生
《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先生
个人相关博文:
关于中国古建筑,作为爱好者,并非专家,文中难免有不正确、不严谨之处,欢迎古建筑高手、达人指正。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