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江南style”木构の最古者【华林寺正殿】

标签:
华林寺中国古建筑福州五代cinghong_photography |
分类: 中国古建筑 |
#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六
華林寺大殿
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
年代:五代 吴越
公元 964年;
简介
华林寺正殿,面阔3间,进深8架椽(4间),单檐歇山顶,是中国仅存的几座五代时期的木构之一,也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大殿的主要架构依旧没有怎么被改动,保留着始建时的原貌与风格。作为长江以南木构古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其架构具有许多区别北方的营造手法,是研究南方古建筑早期远流与后期传承的重要实例。
架构中的若干江南style
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华林寺的架构具有许多区别于北方的、在长江以南宋元建筑较为常见的营造手法,姑且将这些不同之处称之为“江南style”。下面就看看华林寺中有哪些“江南style”。
1.皿斗
皿斗,与常见的斗不同,在向下收分到底部后,又向外突出来,刻出表现更古老建筑上(南北朝、初唐?)栌斗下所垫的构件——“皿板”之遗意。这种做法在宋、明南方福建、广东的古建筑中比较常见。
肇庆梅庵大殿的皿斗。梅庵为广东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建于 公元996年 ,是广东唯一一座千年木构。
2.材的高、厚比
3.”月梁造“阑额
华林寺前檐,不施普柏枋,阑额作“月梁”状、出头。
华林寺这种前沿阑额的做法应该是现存最早的实例。后世许多江南的大祠堂中,可以看到对这种做法的传承。
4.多层丁头栱
丁头栱的普遍运用是南方建筑的一大特色之一,从现存的江南宋元抬梁古建筑到明、清江南的穿斗抬梁式古民居等都可以见到许多实例。江南古建丁头栱运用的一大特色是连续运用,有点像檐柱铺作的“偷心造”。
5.不设蜀柱
在二椽栿上,存在大量不施蜀柱支撑脊榑的实例,也似乎没有固定的形式,有着多种不同支撑的方式。
【承脊构造不设叉手蜀柱,闽粤两省一直到晚期建筑都是这样(从来就没有这个传统)。华林寺的平梁上用三枚散斗托丁华抹颏拱承正脊,在国内是孤例,也有可能是后世改造的结果。朝鲜有一例极为相似的构造:朝鲜龙观寺药师殿。肇庆梅庵大殿则是平梁上用大斗+十字拱+丁华抹颏拱正交替木承正脊,这种承脊构造在南方几省清代以前的抬梁式结构中常见,少量的清代建筑上还在用,与北方的叉手蜀柱形成鲜明的对比。】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回头再说下叉手蜀柱的问题,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大殿某个地方还是用了叉手蜀柱:山面出际梁架(详见“不设蜀柱”的那张图和“超级昂尾”那张图)。两山梁架外侧于水平方材上另一缝山面出际梁架,这缝梁架有所不同,均用枋材,下层梁(即山面平榑)承托山面椽尾,上层平梁上则用了叉手蜀柱承托脊榑出际。几乎所有的论文、模型都没涉及这个叉手蜀柱,只在《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王贵祥》里提到了这个蜀柱,但没提叉手。说明在1986年落架大修之前,这根蜀柱是存在的,叉手是原来就有还是落架大修时加上的“复原”之作,不得而知。】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宋代遗构,为寺内最珍贵的建筑。它的叠斗虽不是方形,却把叠斗用到了极致。
【柱头叠斗是闽粤两省共同的地域特征,尤其以闽南粤东最为典型(台湾也是如此,可能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同源性有关)。根本原因在于闽粤两省一直保持了单材拱的做法,上下层拱之间有个空间,于是需要齐心斗来垫托。北方中晚唐已基本是足材拱的天下了,足材拱上下层之间没有空间(实拍),柱头缝心就不需要齐心斗(有时也会隐刻出齐心斗)。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是柱头叠斗的登峰造极之作,又称之为“绞打叠斗”,与法式“连珠斗”比较相似,但有区别,两者之间应有很深的渊源。】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7.襻间斗拱
“襻间是与各架榑平行,以联系各缝粱架的长木仿。”——梁思成先生
在江南的古建筑中,室内常在襻间加上”一斗三升“的襻间斗拱作装饰之用。
最下的一层斗的两旁伸出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的结构,这让我想起光孝寺大雄宝殿和佛山祖庙正殿斗拱的横向假昂,襻间斗拱的装饰性与这些横向的假昂会不会有某些关联则不得而知。
【襻间斗拱上的云形驼峰,与广州光孝寺的扶壁拱用插昂没有关联,那个只是泥道慢拱将拱头变成插昂的做法,实际上是想突出昂头的装饰作用。这里的云形驼峰实际上是后世闽南建筑“斗抱”的先型(即花篮型驼峰,后世常见花草纹样木雕装饰,底小上宽,闽南称为“斗抱”,朝鲜半岛柱心包建筑上也常见,不同于北方驼峰底宽上窄的正梯型造型)。】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一等斗拱
华林寺大殿外檐斗栱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其中一、三跳偷心造,二跳重栱计心造,第四跳令栱托撩檐方,耍头为下昂型,外观似八铺作形式。(也有观点认为是3下昂)
查看华林寺相关的研究的所知,华林寺斗拱用材甚至超过后来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一等材”!!!在一座3开间的小殿用到一等材,这可能也是绝无仅有,因此,有记载说建华林寺的材料拆卸自闽国王宫,可能所言非虚。
【不死抠法式定义的话,外檐斗栱确实可看作八铺作。拱、枋用材除标准材30×16cm外,还有多种规格:柱头一层拱均为34×17cm的单材拱、二层拱为32×16cm的单材拱(两者均大于法式一等材),45度角铺作两跳华拱为47×17cm足材拱,山面中柱柱头里转五跳华拱上的令拱(位于底层昂尾下,详见“一等华拱”下第三张图)为37×17cm的单材拱,铺作高2.65米,均为国内现存实例之最。用佛光寺东大殿的用材对比一下:单材30×20cm,足材43×20cm,铺作高2.49米。】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被还原的古风
屋顶
上世纪80年代,大殿被重修,拆除了清代加建的副阶及扩建部分,并把屋顶还原成接近唐代末期的样式。目前他屋顶之舒展,感觉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同样是屋顶被现代重修过)。
台阶
台阶两侧做出“象眼”,是宋代古建筑的一大特征,此处应该也是修复时按照宋代的样式重修台阶。
格扇门
轻灵透气、富有装饰性的格扇门出现于唐代以后,普遍认为是在北宋始见,到南宋后直至清代成为主流样式,被普遍运用。
华林寺的格扇门估计也是重修时做的,应该是仿宋代早期样式。
一些事
仰望
参观华林寺大殿,是我第1次见到如此壮硕的斗拱。虽然参观的近两个小时里,人大概只有5位,但我观察到,每一个人踏上台阶后,站在檐柱之旁,都会不由自主地仰望那巨大的斗拱——中国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
年代
网上许多华林寺的资料说他是北宋的建筑,实际上大殿虽修建于公元964年,确实是北宋建国后4年,但建国不等于统一,实际上当时南方的吴越(部分浙江、福建)、南汉(广东)等尚未被收编,因此,在这里依旧认为大殿为五代时期建造。
传承
在长江以南的现存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对建筑古老做法的传承,像梭柱、月梁等等,这大概是每次北方战乱,人就往南迁,也沉淀了许多古法。
加上学界认为南宋时期,《营造法式》在江南重刊,对江南建筑的传承有着极大影响,现在江南许多古庙观、古民居都可以看到不少《营造法式》中做法的传承,这些做法在明清的江北比较少见的。
挪位
“1986
年因新建省政府办公楼,国家文物局筹备迁建大殿,于同年 12 月正式落架分解,大殿较原址东移
14.6 米,南移 8.3米,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和不饱和聚脂灌浆等化学加固工艺,重建中去除了清代加建的部分,复原成宋代外观,并复建了山门和东西配殿,1989
年 10 月竣工。”——《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
到底谁该挪,这是个问题!
由此可以大概知道为啥在中国,古建筑、老街区的保护可以那么不给力。
门票的一些事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动辄大几十甚至上百的新庙,人们趋之若鹜。而这些顶级国宝,真正的千年古庙,许多甚至兼具建筑和雕塑双艺术,同时门票也非常便宜,却经常门庭冷落。
肇庆梅庵(996年),¥0;福州华林寺(964年),¥2;南禅寺(782年),¥10;佛光寺(857年),¥15。。。。。。
从#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的第2篇佛光寺起,多次获得这位博友的指点,斧正文中谬误,增长知识。在此将没有加入上文的、他的一些观点作压轴放送。
【纪年的说法,应该不能称之为“有明确纪年”。一般建筑本身带有的纪年题纪才称之为“明确纪年”,华林寺的纪年,出自宋代福州地方志《三山志》的记载、是间接资料,另外参考1986年落架大修时做的碳-14测定结果(木构件普遍达到距今1200年,最早的达到1300多年)才最终下定论的。】
【从建筑细节上看,闽粤两省相似点较多,一直到明清晚期都比较相似(我个人估计这种同源性在五代之前可能很一致),与江浙赣皖比较疏远,构造手法多有不合《营造法式》之处。】
【建议博主可关注下闽南、粤东明清时期的厅堂构架。这一地域的民居、祠堂厅堂构架,年代虽然不远,建筑外形装饰也略显花哨,但作为大木作核心的木构架,部分结构非常存古,最典型的就是瓜筒上叠斗抬梁的做法。福建现存三处宋构(把泉州文庙大成殿也算上的话算4座吧)、广东几处宋元建筑均可见叠斗抬梁的做法,但闽东闽北在宋元以后叠斗抬梁的做法逐渐消失了,闽南、粤东依然坚挺。除了瓜筒或柱头上叠斗抬梁、还有大量的石质梭柱遗存也是一大看点。要知道这是存古转化成地域特征,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了。】
【将来如果有去漳州的话,有几处不错的明代木构:漳州文庙大成殿、漳州比干庙(不知开放了没有,也不知修了没有)、漳浦文庙大成殿(去年刚修缮过)。以上三处虽是明代木构,斗拱和梁架结构却很具有宋代风格。】
【另有一座规模很小的小庙,也很值得一看,流传村清宝殿(位于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大约明末清初),据说这座小殿斗拱竟然用了三道真昂,在晚期建筑中很是神奇。】
=========================================================
推荐文章:
《福州华林寺大雄宝殿调查简报》林钊
《闽浙宋元建筑遗存所见的_营造法式_中若干特殊铺作》朱永春
《广州光孝寺南汉东西二铁塔铭考释福州华林寺大殿大木结构实测数据解读》孙闯等
《略论宋元江南建筑技术与装饰地域特征的滞后现象》赵琳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先生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识别中国古建筑》——李金龙先生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先生
个人相关博文:

前一篇:宋瓷若干@广东省博物馆
后一篇:简谈6本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