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戒备谈话班主任时机教育 |
分类: 发表的文章 |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不能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交流的效果不明显,交流的目的很难达到。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一定要采取适合于班主任和学生个体的交流策略,不能仅仅以简单的说教来让学生听你的教导。以下是我与学生交流中经常运用的几种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性格是交流的基础。
一个班有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爱好和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在开学报到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填写一份《学生信息登记表》,其中设置“爱好”“性格”等的相关栏目,然后将其装订成册细心保存,并时常翻阅浏览。这只是学生的一个自我分析,要更真实而详细地了解学生,还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大量的活动来全面掌握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储备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才具备了交流的基础,具有了交流上的心理优势。比如,学生喜欢打篮球,可以先从篮球聊起;学生喜欢跳街舞,可以先说说街舞的历史及发展;即使学生喜欢时尚的“三国杀”和一些网络游戏,我们也应该略知一二,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沟通。学生在自己喜欢话题的引导下,心情自然会放松;心情放松了,就容易营造交流的氛围。再比如,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倔强,在犯错谈话的时候切忌强势介入,尽量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等情绪缓和了,再去找突破口处理。
二、以幽默的方式导入交流。
幽默,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它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有时还能激励士气。当以幽默的方式导入交流时,班主任首先能够从心理上主动进行自我调解而放松心情,班主任心理调解好了,已经为交流准备了有利的契机和气氛。同时,幽默还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微笑,而微笑恰恰又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润滑剂。比如,有一个学生做广播操的时候不认真,我们可以悄悄地对他这样说:“要专心啊!后面的同学都在看着你呢?别让他们以为广播操改套形了。”幽默需要班主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洞察力,更需要与学生平时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做基础。但需要警惕的是,在运用幽默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学生特点、注意场合、把握尺度,不要因为运用幽默不当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弄巧成拙。
三、向全班公开说明约谈学生的方式和目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特意列了一张与学生交流的表格,除了登记交流的时间、次数之外,还设置了以关键词记录交流内容的“谈话要点”栏目,以便下一次交流有的放矢。约谈中,我并不是只找犯了错的学生来谈话和交流,一般按照学号轮流。为了消除一些学生约谈的戒备心理,借助集体的力量很有必要。于是,在开学初,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明找每个人谈话一般按学号轮流,不只是在犯了错误的时候;谈话的目的是加强联系,增进友谊,搞好“干群关系”。这样一来,当我跟某位学生约谈的时候,他就不会担心同学们怀疑他犯了什么错误而惴惴不安、忧心忡忡。当心理上减轻了这种“集体舆论”的包袱时,防御和戒备的心理也就消除了。
四、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
五、交流时间、地点力求多样化。
我一直认为,在办公室与学生交流时学生多少会有所拘束,而在其它的一些场合交流时,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尤其是在各类活动之中,学生受活动性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心理上少了一份在正常上学、上课时的戒备心理。当然,利用活动与学生交流的前提仍然是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放开,跟学生融到一起,打成一片。让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少一些功利性的目的,以调解心理、获取精神上的欢乐和愉悦为主最好。因此,我认为,班主任不一定特意选定时间和地点正襟危坐地摆出阵势来与学生交流,走廊、食堂、宿舍、课外活动、回家的路上……只要“有机可乘”,即可进行交流;只要学生戒备心理的准备没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意想不到效果的取得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