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东楚晚报首席教育记者 孙成香 实习生 张思雨 张紫韵 尹初曦/文 记者
鄢巍/摄)“我想帮助上窑那对双胞胎兄弟,捐1000元钱尽点自己的心意。”“我转账500元帮助双胞胎兄弟。”……一大早,本报记者的电话、微信还有本报的热线“开了花”,这一切都只为了本报“十六助”报道的上窑双胞胎兄弟王井望和王井明。因难凑齐上大学的学费,弟弟王井明的真实版“孔融让梨”,弟弟让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梨而是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一让也感动了黄石这座美丽之城。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一直受别人资助还没有毕业,也曾经苦过,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捐助他们。”黄女士说,不能让弟弟失去读大学的机会,要帮助他们都能圆梦大学。
同样是双胞胎妈妈的唐女士直接捐出500元爱心款,她的两个孩子现在正读研究生。“孩子不要怕,弟弟更不能让,都要去上大学。”唐女士说,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要坚强走过这一关,以后生活都会好起来。
昨日,北京、上海等地的黄石籍网友,通过东楚晚报官微、东楚风S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看到报道后,纷纷通过微信转账鼓励双胞胎兄弟。他们说,弟弟这一让,让出的可能是人生,更有可能是一生的命运,不能让两兄弟因学费问题上不了大学。
就这样,记者的手机不停地响着,正在北京的王东林,转账200元,网友“品味生活”转账1000元,网友陈磊转账200元……还有本报记者网名“茸茸虫”“涂大宝”等纷纷转账200元支持双胞胎兄弟。
“这是6000元,请转交给需要的寒门学子。”网友“东方闲人”顶着烈日赶到本报,将6000元爱心款交到记者手中叮嘱道:“不都给两兄弟,每人给1000元,我希望受帮助的学生将来能把这份爱心传递。”
从不告诉记者名字,也不留电话号码,连续三年“东方闲人”都来本报扶贫助学。记者侧面打听才知道,他只是一般的上班族,孩子刚参加工作,生活并不富裕。当他转身从口袋拿钱出来时,记者看到他身上的T恤衫背部已经洗白了,右肩膀处还有一个1元钱硬币大的破洞。“衣服划破了。”记者故意提醒,东方闲人却随口说出一句:“破很久了。”他将钱放下,转身就不好意思地走了。
昨日早上8时起,到晚上8时,记者写稿的时候,还不断有微信转账给记者转交给双胞胎兄弟。短短一天,50余爱心电话近5万元捐款涌向双胞胎兄弟。
还有一些爱心企业也站出来鼎力支持双胞胎兄弟,黄石金花大酒店要负责兄弟两人每人每年3000元费用,连续四年。还有黄石东方装饰城也来电表示,看到报纸后公司立即开会讨论,每年捐资3000元帮助这对双胞胎兄弟。
昨日下午5时,记者将爱心款送到黄石新百一楼,双胞胎妈妈徐凤女士工作的地方,拿着手上滚烫的爱心款,妈妈眼眶红了,握着记者的手不停地说“谢谢,孩子以后一定报答”。
因为爱,互不相识的人们都将自己的爱心倾向了双胞胎兄弟;因为爱,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送来阵阵清凉。如果你也想帮助这对兄弟或者和他们一样,因难凑齐学费在大学门外徘徊的寒门学子,请联系本报“十六助”工作组,献出您的一份爱心拉他们一把。爱心捐赠电话:0714-6537777、13872052986(孙记者)。
同时,如果你也是今年考上大学的一名优秀学子,正在为学费发愁,本报“十六助”也将第一时间赶到你的身边帮助你,为你圆梦大学。申请资助电话:0714-6537777、13872052986(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