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美术课《茂密的山林》变成习作指导课?

分类: 学科作文案例 |
如何把美术课《茂密的山林》变成习作指导课?
学习内容:岭南版三年级上册第15课
教材要求:学习运用同类色组合与相似形重叠的手法表现茂密的山林。
引言:你见过遮天蔽日的茂密山林吗?蓝天白云下重重叠叠的群山,一片片的森林,千姿百态的树木,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地球生命的呼唤。
配有插图:东山魁夷的《山林》孙佃珍的现代农民画《树林里》 ,还有三幅学生作品《黑夜中的森林》、《茂密的树林》、《秋天的山林》。
要求学生观察并发现:比较大师与农民画家创作的山林,有什么不同?分别带给你什么感受?
教材还提醒:茂密的山林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完整,供给我们新鲜氧气,是各种各样生物的家园
围绕着同类色的组合学习,要求学生:
1.分别用相似形表现一座座头和一棵棵小树,然后重叠、组合成画面。
2.运用同类色及遮挡的方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
最后尝试完成作品:
个人创作或小组分工合作,选择喜欢的形式表现心中的茂密山林。
根据教材内容,老师的教学过程是:
【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播放大自然中的山林视频,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感受连绵起伏的群山、重重叠叠的山林、斑斓的色彩之美。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蓝天白云下巍峨连绵的群山、千姿百态的树林,想不想用
些美术的手法记录下眼前的美景呢?
【讲授新课】
活动一
1.找一找:给学生展示一些山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山林的色彩。
2.提问学生,图片中都出现了哪些色彩?
3.引出同类色知识点:色相性质相同但色度有深浅之分叫同类色
活动二
小游戏:展示四季山林的图片,请学生将各个季节山林中出现的颜色贴在该季节图片的旁边(进一步加深对同类色这一概念的印象)
活动三
1.教师示范如何用同类色的彩纸剪出群山并贴在卡纸上。
2.请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尝试在纸上用能够代表春天、夏天、秋天或冬天的同类色剪贴群山。
活动四
1.观察日本美术家东山魁夷的美术作品《山云》、中国农民画家孙佃珍的作品《树林里》和版画家徐成春的作品《森林》。
2.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感受、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手法表现的山林各自的特点。
3.尝试总结这些作品中的树林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树木的造型相似,反复重叠)。
活动五:印一印
1.教师示范如何用拓印的方法在纸上印出树林
2.提出创作要求(两人一组,用拓印的方法在纸上印出树林)
3.学生创作。(媒体播放音乐、展示不同的山林作品图片)
4.师巡堂辅导(提示学生大胆表现)。
【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并贴在黑板上,形成“群山”,共同欣赏。
2.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情感升华】
树给我们生活带来好处?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防风固沙3、遮阳4、能让山体更加坚固等等。)
地球上的植被资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危机,希望大家都能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从保护树木开始,从我们的身边小事做起。
看了教材,听了老师的美术课,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说一说、找一找、剪一剪、涂一涂、印一印,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并评价美术成果。有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训练,这些训练既是美术素养的训练要求,也是习作训练的要求,可以说,美术老师的教学为习作指导提供了能力的准备,尤其是观察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找出其中颜色的细微差别,理解同样是绿色,却有浅绿、翠绿、深绿的差别,通过观察颜色的层次,把握色彩的细微区别;通过观察山林的形态,学会相似图形,运用重叠的手法。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名画和农民画,细心揣摩,反复比较,认真体验,从而感受到不同手法表现的山林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表达交流,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也借助图画的比较,深度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照语文老师的看图作文和习作指导,美术老师非常专业地教给了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只需要认真记录好老师的话和同学的发言,就可以完成一篇大致不错的文章,至少他有感受、有发现,有东西可写。写春夏秋冬的颜色变化,写名画和农民画的区别,写看图比较的结果,写同学贴色块图的经过,写老师的具体指导等等。
美术课堂的活动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写活动:如作品的展示、同学的合作、贴一贴的游戏;可以写事情:我完成了一幅画、精彩的美术课、我学会了拓印、成功了、好玩的美术课、最美的一幅画、我们的公开课;可以写人:我们班的艺术家、我们的美术老师、最会观察的同学、手巧的孩子;可以是看图作文;还可以编故事,以茂密的山林为背景,结合自己的作品,编一个童话故事;还可以写班级新闻、课堂消息、给老师的感谢信、建议书等等,或者推荐自己的作品作为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为同学的作品写一段评论,为自己的作品写一段介绍等。
美术老师为习作提供了能力训练和习作素材,语文老师可以做什么呢?
1.听学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
2.交流课堂学习中体验最深、感受最丰富的情景、细节和活动。
3.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确定习作素材。
4.要求学生大胆自由表达。
5.组织分享,尽量多地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根据共同出现的一个问题,提出修稿意见和建议。
可是,这明明是美术课啊,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去关注而且动这些脑筋,语文老师是否需要关注美术课?是否应该把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变成习作指导的材料?
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必要,而且要主动并形成一贯的教学理念。理由是:
1.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美术课的学习内容,为习作提供了能力和素材的准备,指导学生写美术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整理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也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事情。
2.平时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习作,为了提供习作素材,想方设法开展活动、游戏,提醒学生关注学校发生的事情。现在有现成的活动、游戏和新鲜热辣的事情,而且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共有的、身边的素材,顺手拈来,让一次美术的学习变成一次永久的记忆,而且是共同的记忆,省时省力而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