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经典学科作文课例:音乐作文《苗岭的早晨》(贺成金)

(2012-02-19 14:34:32)
标签:

伯牙

苗岭的早晨

《高山流水》

乐曲

月光奏鸣曲

教育

分类: 学科作文案例

《苗岭的早晨》习作设计

山东省枣庄市教研室 贺成金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并重的理念,听音乐想象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音乐是无形的语言,当音乐四处弥漫时,她会引导你去体验,召唤你去想象,你的整个心灵会处在一个诗意的、文学化的状态之中,你的种种人生体验会随着音乐的旋律逐一重现。此时,用文字来诉说音乐,用语言来描绘音乐便是水到渠成的了。本堂课就试图通过聆听、想象,将音乐与作文结合起来,化“乐”为文,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的语言随音乐尽情流淌。

【教学过程】

一、高山流水觅知音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同学们,大家现在听到的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还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哪位同学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述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音乐使伯牙和子期相知相识,命运相连。他们诠释了“知音”的真正含义。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从音乐中感受形象,听出演奏者表达的心意,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音”即知心。)

2、音乐是心灵的语言,要用心去倾听。古时候有个人叫公明仪,一次他心血来潮,对着黄牛操起了古琴,尽管琴声优美清扬,可是那牛却仍低头吃草,毫无反应。这个“对牛弹琴”的故事,正讽刺了那些无心之人。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美好的音乐才能在我们的心田荡起涟漪。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对牛弹琴”,从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中,学生领悟到“知音”的含义———用心倾听,用心感受。这正是听音乐想象作文的关键所在。

二、唤醒沉睡的耳朵

1、下面,老师播放两个音乐片断,同学们用心倾听,从旋律中感受乐曲表现的形象,体会情感。比比看谁的耳朵更尖,谁的心更灵,能“知音”。播放乐曲:①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旋律轻快优美,描绘了小天鹅翩翩起舞时的生动有趣;②播放二胡曲《战马奔腾》第一段,群马疾驰,由远而近,场面激烈,扣人心弦。

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这两段乐曲多变的节奏形象地表现了动物的动作特点,

有效地刺激了听觉神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敏锐的感受力,起到了练耳

洗脑的作用。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到你们的耳朵已被唤醒,心也在随音乐跳动。下面,再听一段音乐,我把音乐欣赏的难度加大,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

老师播放《月光奏鸣曲》片断。学生交流想象到的月光、大海等

景物。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猜到了《月光曲》。不错,这正是大音乐家贝

多芬《月光奏鸣曲》中的一个片断。我们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伴着清幽的月光,即兴创作了这首乐曲。当他第一次弹奏这首乐曲的时候,穷兄妹俩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课文用一段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下来(投影出示,一生配乐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设计意图:这段话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乐曲节奏的变化,先是舒缓平静,然后有了起伏,最后是激越高昂;写出了月亮升起的过程,海面的微波粼粼和波涛汹涌。这个环节不仅继续激发兴趣,而且进行了方法的指导,为下面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

师生交流要点:听音乐想象要依据旋律的变化,分辨出乐曲的开端、发展、高潮;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画面要真切、具体、生动、连贯,等等。稍显遗憾的是,由于课文重在叙述故事,听音乐想象的内容并没有充分展开,比如,月亮如何从海面跳跃着升起,月的形,海的声等等。尽管这样,这段话仍意境深远,文字随音乐流淌,音乐在文字中徜徉,令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今天的作文课,就期待大家能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获得丰富的想象,并用笔把你最真、最深的感受写下来,让灵动的语言随着灵动的音乐一起流淌。

三、让语言随音乐流淌

1、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首乐曲,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想象你好像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甚至是触摸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随手板书:看、听、闻、触、想)。

请大家静静地听,把感觉到的形象或画面用笔简要记下来。(播放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学生交流要点:在大森林里,有美丽的小花,各色的蝴蝶,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小鸟。先是响起一声清脆的鸟鸣,接着许多只鸟争相鸣叫,整个森林沸腾了,等等。

老师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强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把画面说具体、真切。

设计意图:①这首乐曲极具画面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被选为教学资源。乐曲一开始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晨雾缭绕、美丽恬静的苗岭早晨,生动地表现了山林晨色和百鸟争鸣的场面。乐曲第二段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快劳动的热烈场面,不时出现的鸟声使音乐气氛更加活泼。尾声再现了开始时的音调,使苗家山寨又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感受这首乐曲分两步,第一步重点想象景物和鸟儿。人的活动放在第二步交流。放缓了坡度,降底了难度。

②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生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知神经是有普遍联系的。当人的听神经被音乐的旋律所刺激时,它必然同时也刺激着人的视觉、味觉、嗅觉乃至触觉等感觉器官,并诱发一系列良性反应,正所谓“七窍相通”。学生在音乐的刺激下,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想象和再现场景,得到的形象和画面就是细致鲜明的,接下来的习作自然会具体生动。

2、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再次欣赏这段音乐,请同学们在刚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放飞想象,我相信你们脑海中的画面会更清晰、更真切。拿起笔,把想象到的情景按一定顺序快速写下来。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习作。

投影出示学生作品,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老师也写了一个片断,我想读给大家听,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师下水文

清晨,薄雾笼罩着茂密的树林,草地上开满了各色的小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还掺杂着淡淡的花香。东方越来越亮,终于,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梢,洒在一只百灵鸟身上。它睁开惺忪的睡眼,抖抖绸缎般的羽毛,展翅飞上了枝头,开始了第一声啼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转瞬间,树叶上的一只大青虫,成了它的美餐。百灵鸟清了清嗓子,伴着早晨清新的空气,美美地歌唱起来。你听,叽、啾,叽、啾。沉睡的伙伴被婉转的歌声唤醒,它们有的使劲拍打翅膀,有的蹲在窝里应和,还有的飞上枝头鸣叫。于是,越来越多的歌手加入了这场大合唱。喜鹊从一个枝头跳上另一个更高的枝头,喳喳地播报早间喜讯。黄鹂竞相展示自己甜甜的歌喉。鸟儿们边唱边飞,又开始了特技表演,俯冲、翻飞、盘旋、列队……树林成了快乐的海洋。

通过对学生习作和教师习作的评析,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写具体、细致。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3、同学们,这段动人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早晨的山林,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儿们的幸福与欢乐。其实,这首乐曲的名字叫《苗岭的早晨》,第二段旋律欢快活泼,描绘了苗族人的活动。再听这一段乐曲,想象一下苗族人会有哪些活动,边想边写下来。

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三段,学生边听边想边写。写后交流。

4、当美妙的音乐从我们心底流过,捕捉她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情绪,用想象的翅膀擦亮艺术的眼睛,同学们都能写出富有灵气的好文章!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继续充实和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断,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07 年 7-8 期,第 103-104 页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