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佛教僧伽教育

(2025-11-07 20:49:39)
标签:

学术研究

宗教文化

分类: 清心小品
      从网上看到宋立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的)的一篇文章《关于佛教僧伽教育》,感觉对目前僧教育有现实的启迪作用,这里作一摘录,希望对诸友有所帮助——
      说到佛教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以佛教僧伽为对象,培养佛教僧才的教育。它实际是佛教僧伽内部的教育:第二,佛教的僧侣或居士(在现代社会中,还包括佛教学者,也就是俗世的学人)所开展的佛教宣传说服,具有护教性质的教育。这旨以世俗社会为对象,以佛教价值观(首先是伦理价值观,其次才是人生观、理想观、生活观)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我们在这里的是第一层含义,也就是佛教内部以僧伽四众为对象的教育培养活动。
      顾名思义,僧伽教育首先是服务于出家的四众的。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僧伽教育应该也包括了对于在在家善男信女们即居士们的教育。但我以为后一类人只是佛教僧伽的外围,核心的力量还应该是比丘、比丘尼以及沙弥、沙弥尼。僧伽教育应该首先着眼于提高他们的素质。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能否培养出“少数真正能够住持佛教的僧宝”,关系到中国佛教未来的时运、这话不是我说的。它是太虚大师在1928年汉藏教理院的一次演讲中强调的。大师当时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的僧教育应该怎样”。
      上一世纪20年代时的中国,没有这种实行理想僧伽教育的条件。今天的中国佛教是否具有这种机缘,这种机缘是否成熟了呢?我们相信,除了需要创造一定的增上缘,中国佛教完全具备了整理并兴办佛教僧伽教育的因缘条件。
      关于僧伽教育;中国佛教界也基本上形成了从低到高含有初级、中级、以至高级的教学班级。我没有说教育体系,是因为这个教育现状在体制安排上还说不上有前后的呼应,也没有教育大纲的总体设想。课程的设置上还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停留在主持人想起什么课便开什么课,身边有什么教师便开什么课这样的地步。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体上给人的感觉,还是应付现实需要,离七八十年前太虚大师所意欲实现的“培养能够住持中国佛教的僧才”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尽管如此;今天的中国佛教界已经有了可以模仿和遵循的模范,至少北京的中国佛学院和南方一些办得很不错的佛学院都是可以参照的标准。
      我们的僧教育,我想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有世俗智的人才,而是培养僧才。培养的是僧格,不仅是人格。正是在这里划分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区别。也正是在这里了我们今天的一般僧伽教育的内存矛盾,一方面我们只能借鉴世俗教育机构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越越世俗教育。否则我们的僧教育也就仅仅是教给学僧一点佛言佛语,至多养成几个能够讲经说法的僧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