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笑天教授写过一篇文章《永明延寿与雪窦山》,内容很丰富,对我们了解雪窦以及永明延寿与雪窦山的关系很有帮助。这里转发部分内容,希望能对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该文说,浙江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位被称为弥勒化身的人物,一位是义乌的善慧大士,一位是明州的布袋和尚,一位是杭州的永明延寿。后两位都与四明有甚深因缘。
延寿俗姓王,字冲玄,号抱一子,钱塘人,生于唐哀帝天元年(904),寂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寿七十二。晚年住持杭州慧日永明院(今净慈寺),享誉当时,被世人称为永明延寿禅师;又因赐号智觉,故又称为智觉延寿禅师。他是禅宗法眼宗第三世,后世又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六祖,一生著作等身,尤以《宗镜录》、《万善同归集》最为着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诸传记载,延寿少年时代即已信佛,二十岁开始吃素念经,能“诵彻《法华经》声不缀响”(宋僧传)。三十四岁时(天福二年,937)依雪峰义存的高足翠岩令参(生卒不详)出家受具于杭州龙册寺。不久,往天台山专修法华忏七年。通过修行法华忏,确立了净土信仰(法华忏的本愿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证入了诸深法门。传说他曾九十日入定,乃至有鸟儿在他衣中做巢。修行有成后,去白沙参谒着名的法眼宗二世天台德韶禅师(891-972),抉择所见。德韶对他深为器重,秘密地授与玄旨(禅宗深奥的宗旨)。这段修行经历不仅是他自己人生中的大事,在佛教史上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他作为一个禅宗祖师日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六祖,成为禅净双修的象征性人物,实肇端于此。
延寿嗣法德韶,成为法眼三世后不久,大约在后周广顺元年(951),离开天台,到了四明雪窦山。
据《雪窦寺古志》记载,雪窦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初名瀑布观音院。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来住持,辟为十方禅刹。刺史黄晟施田三千亩,成立宝丰庄以资给寺用。延寿来住持后,于广顺三年(953)对寺院进行了翻建。宋咸平二年(999)赐寺额曰“雪窦资圣禅寺”。
据《景德传灯录》等禅宗史料,延寿住持永明以后,寺僧的人数增至二千,延寿自己于永明寺十五年中所剃度的弟子也有一千七百人。但在这些人中,嗣其法者仅有二人,而且也并非能给后世留下机缘语录的优秀禅师。这说明,无论是千七百弟子还是二千僧众,具有能够成为禅师的素质的人确实少之又少,因此必须为他们寻求另外的修行道路。然而,如此众多的寺僧和弟子,性格不同,喜好各异,根机有别,为了教育和指导他们,势必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学修方法。
为此,延寿在永明院创立了以“蒙堂”、“三宗室”和“宗镜堂”为阶梯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在蒙堂,让新出家的沙弥接受戒定慧三学的启蒙教育;在三宗室,召请慈恩、贤首、天台三宗的义学沙门为僧人们讲授三宗的经论和教法;在宗镜堂,对佛法的义理和三宗的教法进行深入研讨。
同时,除了教理的学习研讨之外,在修行上,延寿还必须对寺僧和弟子们以种种不同方法来进行以身作则的指导和示范。到头来,被记载下来的修行条目便达到了一百零八项之多。这应该就是百八事的由来。当然这中间也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他自己终身受持和修行的,比如法华忏以及可以包含在法华忏以内的一些修行项目。所以,这个一百零八,应该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修行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断烦恼开智慧,那么,烦恼有一百零八,对治的修行也就应该有一百零八。
所以,从这个时节因缘的背景来看,延寿日课百八事应该是住持永明寺以后的事情。
北宋建隆元年(960),也就是延寿隐遁雪窦山的第十个年头,宋太祖赵匡胤即皇帝位,废除了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以来一直持续的排佛政策,开始复兴佛教。这一年,吴越忠懿王决定复兴灵隐寺,请延寿担当此任。于是,延寿应招下山,回到了久别的杭州,成为灵隐新寺的开山。
延寿本有终身隐遁的意愿,但作为受持《法华经》的大乘行者,素有“广利群品”的志向,所以,一旦圣胎养成,便随缘入世,利益众生。另外,忠懿王之招请,或许应系德韶的推荐。德韶曾预言延寿的未来,说他与忠懿王有缘,将来会大兴佛法。德韶那时大概已经看出延寿有终身隐遁之志,所以特意为他指点未来,以期将来一旦机缘成熟,能出世兴隆佛法。延寿想必也领会了这层深意,所以才把隐栖之地卜居在地处天台与杭州之间的四明雪窦山上。如今机缘既已成熟,也就随缘下山了。
然而,雪窦的灵山秀水,难免令他深切怀念:“潜龙不离滔滔水,孤鹤唯宜远远天”(《山居诗》第六十一首)那里毕竟是他长养圣胎的地方……
《雪窦山志》载,宋太宗淳化三年颁发了一道敕谕给雪窦寺:
朕闻三教之兴,为法不同,同归于道。道也者,变通不测之谓也。自非洞识杳微,理穷性命,未有能通者也。朕听断之暇,无畋游声色之好,述成秘藏诠、逍遥?,并佛赋、回向文,共三十余轴,遣内侍同僧守能?赐明州瀑布观音禅寺,与僧宗镜录同归藏海,俾僧看阅,免滞面墙,坐进此道,乃朕之意也。
淳化三年二月一日颁。
讲的是,宋太宗把他自己的一些有关佛教的诗赋和文章赐给雪窦寺(时名“瀑布观音禅寺”),同时还把“僧”的《宗镜录》也一同赐与,令雪窦寺将它们收藏到藏经楼中,供僧人们阅读。《雪窦寺古志》记载,淳化三年时,雪窦寺特意为此而建造了藏经楼。
这道敕谕说明,淳化三年(992)的时候,宋太宗已经见到了《宗镜录》,并且还将它颁赐给了雪窦寺。但值得注意的是,太宗虽将《宗镜录》赐给了雪窦寺,但对它的作者延寿却并没有尊称,甚至没有称呼名字,而是只称了一个“僧”字,它说明,延寿虽然在吴越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但这种威望尚未得到大宋朝廷的认可;但尽管如此,朝廷还是要把他的着作与皇上的作品一起颁赐给雪窦寺,这就意味深长了。实际上,《净慈寺志》卷二十七引《教苑遗事》载,太平兴国丁丑(977)朝廷已然赐额给慧日永明院(净慈寺)曰“寿宁禅院”,追谥延寿为“宗照大师”[19],这等于对延寿已经正式认可了,按理说称延寿的尊号也是顺理成章的,但这次却没有这样做。
由于延寿一生成就巨大,威望崇高,所以后世就产生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其中主要的两个就是“慈氏下生”和“弥陀化身”。
“慈氏下生”的传说,根据现有资料,最早出现在慧洪觉范的《禅林僧宝传》的延寿传中,所谓“时号慈氏下生”是也。《禅林僧宝传》的问世(1119年)距延寿去世(975)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但时间还没出北宋,还算是比较早期的传记。不过,由于与延寿同时代的赞宁和道原所作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到过这个细节,所以我们现在也无法确认慧洪的这个说法是否真有可靠依据。不过,无论如何,这样的记载至少说明,至少在慧洪的那个时代,也就是延寿去世一百三十年后,人们已经认为延寿是慈氏下生、弥勒再诞了,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他已经具有了那样的地位和分量!
“弥陀化身”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永明道绩》中。这个延寿传是净慈寺僧大壑(生卒不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编撰的。此传尽可能地收集了以前的资料,并增添了一些新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弥陀化身”说。其文曰:
后汉乾佑三年十一月二日,吴越王以诞辰,饭僧于永明寺。王问师云,有真僧降否。师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趋驾参礼。定光云,弥陀饶舌。少选跏趺而化。
然而,此传说有二个重大问题:
1、据《净慈寺志》卷一等,永明院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于后汉乾佑三年(950)饭僧时,永明院尚未建,又怎么可能在永明院饭僧呢?而且其时延寿尚在天台山修行,所以其所谓的“师”根本不可能是延寿。
2、据《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记,长耳和尚,法名行修,亦号耳相,是雪峰义存的弟子之一,居杭州南山法相院。乾佑四年仲冬第二日,吴越王钱氏以诞日饭僧,时问永明:席中有高僧否?永明答云: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此一记载与《永明道绩》所说虽时间有一年之差,但显然为同一件事。当时尚无永明寺,所以所谓的“永明”绝不可能指延寿,而应该指延寿的剃度之师“永明大师翠岩令参”。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的令参传,天福二年以后,令参应吴越王之请移锡杭州龙册寺,直至入寂。又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的慧明传,令参乾佑年中尚且住世,所以当时在杭州的“永明”只能是“永明大师翠岩令参”,而绝不会是延寿。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弥陀化身”的传说显然是后人附会的。但这个附会说明在以禅净双修为主流的宋元以后的中国佛教中永明延寿的地位之重,影响之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