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陈兵教授谈关于佛弟子爱国的文章,题目即为《佛弟子必爱国论》,陈兵讲道,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人们对佛教的印象总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打坐修行,这才叫“学佛”。佛弟子应该怎样尽自己各方面的责任——家庭、社会、甚至对自己的祖国。
陈兵教授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和许多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被认为是做人应守的本分。当今振兴华夏,建设两个文明,尤需炽烈的爱国心作精神能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实以爱国主义为重要教义,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作者认为,为佛弟子
必报国恩。当佛家走入世间面向人类施设教化时,才十分珍重它立足之地的国土和人民。欲“尽庄严一切世界”(《华严经》),何况生我育我的祖国!欲利乐尽法界一切有情,何况供我养我的祖国人民!已离一切分别心的佛陀,生前便曾作过热爱祖国的示范:拘萨罗国琉璃王兴师侵犯释迦牟尼佛故国迦毗罗卫,释迦佛虽以神通明见释迦族宿业难移,应被琉璃王诛灭,但还是力图挽救。他老人家故意在琉璃王将经过的路边的一株枯树下打坐,琉璃王遥见是佛,下车礼问:“好树多的是,世尊您为何要坐在这株枯树下?”佛答言:“亲族之荫,胜于外人!”琉璃王被感动,引兵归国。后来琉璃王受恶人挑唆,再度率兵攻克迦毗罗卫,诛杀佛之亲族,佛因此头痛“如被石压”,亲率众比丘去看望被琉璃王砍断手足的五百名释迦族烈女,说法抚慰,使她们得离创痛,皆生天上。[1]佛爱国爱民的一片至情,于此可见。
佛多次教诲弟子:须将知恩报恩作为必须尽的义务,作为大乘菩萨道的重要内容。须报之恩,一般说为四种,有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四恩及天下恩、国王恩、师尊恩、父母恩四恩等说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云:
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将国王恩置于三宝恩之前,可见其重视程度。该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饥馑、疾疫、灾荒等恐怖。经中譬喻说: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
人若离了国家,便如浪子无家可归,凄惶孤苦,无所依靠。一个国家中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国王的德晖中,其所有的事业成就,都有国王的一份功劳。如经所言:
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
既然有大恩于我,作为人民的佛弟子,理应知恩报恩,报效国家,尽忠尽职。
佛当时说法,针对的是古代社会的听众,按当时社会制度,国王乃国家之代表,故教人报国王恩。在教诫人民报国王恩的同时,佛谆谆教诲国王:须以正法治国,加强自身修养,爱民如子,率导人民奉行十善,依法惩治恶人,使国土安宁,人民丰乐。在《金光明经》、《孛经》、《出爱王经》、《大萨遮尼干子经》等经中,佛对王法政道有很详悉的开示。
在现代社会,佛说的报国王恩,自不宜限于国家元首,而应理解为现代爱国主义意义上的国家、祖国。这一意义上的国家、祖国,包括祖国的山河大地、人民、国家领导人、光荣历史、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乃至祖国大地上的佛教名胜寺塔、法物、僧宝等,实际包括了《心地观经》等所说四恩的全部。
显而易见,一个人自来到这个世界起,便一天也离不开国泽民恩,其生存,是自己身心与国泽民恩因缘合集的过程。一个佛教徒,即使出家入山独自修行,也离不开国泽民恩的外缘:离不开国家领导经营筹划所造成的社会安定,离不开军人守卫国界、警察维护治安所带来的安全感,离不开农民种田供给食物、工人劳作提供衣服用具,离不开教师辛勤培育灌输文化知识,……乃至离不开整个国家、全体人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