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绍道品与解脱

(2025-09-02 16:06:32)
标签:

宗教文化

佛学

分类: 清心小品
      唐仲容居士谈到“佛教的因果观”时谈到道品与解脱的问题,其中讲到三十七道品,这里作一摘录,把三十七道品作一介绍。唐仲容介绍说,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是觉义,分是支分,佛教以觉为道,此道有三十七法:谓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支。觉即是无漏觉慧。但求觉有种种方法和经过乃至觉后的微妙境界、殊胜功用等,遂有三十七品。以言此品的主体,则为无漏觉慧;然觉慧必依戒定而有,戒定亦不离觉慧而殊胜,如鼎足相依,不可分离,故此道品的内容不外戒定慧三学。人们若依戒定慧精勤修学,即能觉悟人生与宇宙的实相,破除迷执,断烦恼业,离生死苦,而证得涅槃解脱。故此菩提分法是人们求出离解脱的光明正道。修此正道是因,得出离解脱是果,故欲离苦得乐,破妄显真,而求解脱可,当修此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者:1、“观身不净”,身是生命所依之体,若于此生贪爱,不择手段地加以维护,必有种种恶行欲行。行即是业,由业招果,由是生而死、死而生,生死相续,永远沉沦。其实人身本自秽浊,由父精母血以成形,形体为制造和容盛屎尿之器,九窍毛孔,皆有秽物排泄,尤其是一旦死了就化为尸水蛆虫,臭不可闻,所以人体的实相,就是秽恶不净。人能顺此实相,于身作不净观想,自会于人身起厌离想,而追求洁净美妙之身,于现实生活中,不起惑造业,杜绝生死苦因。
     2 、“观受是苦”,人身依器界而住、为求生存常与外物相争相磨,自然有生老病死诸苦;同时亲友骨肉,生离死别,仇对冤家互相残害,事与愿违,所求不遂,亦皆是苦。从根本上说,人身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种基本的东西组合而成,这些东西本身充满着矛盾,变化无常,本身就是苦法;由此苦法所形成的生命,本来是苦,而世间就成了苦海;人在苦海中生活,所感受的彻底是苦,这是世间的实相。人能顺此实相对所感受作种种苦的观想,自会于世间起厌离想,而自然追求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高尚境世。 、
      3、“观心无常”,心是虚妄分别,常常东想西想,妄念不停,所以心是无常;心能生法,每起一念,即属一法,故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于心的生灭无常,故其所生法,亦是生灭不停,变化无常,而佛教统称之为“诸行无常”,这是总摄诸行的心的实相。人能顺此实相作无常的观想,则自能知心行无常,不生执著。
      4、“观法无我”,一切事物皆随心的分别势力和内因缘势力之所变现,如梦幻泡影,无实体可得,是为“法无我”;我是主宰义,无我即无实体可得,是为“人无我”。此二无我是人生宇宙的实相。人能顺此实相于一切诸法作无我的观想,则自能通达人境俱空,而心清净。如是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四种观想能生净智,是为慧学。慧有闻、思、修的深浅之别,而总不能离观想,故学人当于此四法经常念兹在兹,勤观不懈。
      四正勤者:1、巳生恶令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依四念处对于身、受、心、法的实相有了一定的悟解,自会依解起行。而行首重持戒,戒行虽极广泛,而其总的精神不外止恶修善。故行者必须在此止恶修善方面,精勤用功,而四勤即属戒学。
     四如意足者:内心静定、能使身心轻快安然,有一种称心如意的神妙的境界,故亦称神足。但这种定境由四方面成就:1、“欲如意足”,由有强烈求定的欲望,能使内心收敛集中一处;2、“心如意足”,内心寂静,专注一境,自性是定;3、 “勤如意足”,精勤修定,由串习方令心专注不散; 4、 “慧如意足”,依于定境,如理作意,精勤思维谛法谛理,心静而明,即不沉没,也不浮散,而定慧等持。四如意足由于习定有称心如意的神妙境相,属于定学,与上面属于慧学的念住和属于戒学的正勤,次第排列,显示戒定慧三学,次第引发,相依并成,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出离世间、证得解脱的有力措施。
     五根者:由解起行,勤修戒定,对于净法自有一定基础,对于道行的净化,有促进用,主要表现在“信、勤、念、定、慧”五个方面,是为五根。“信根”者:由修念住,于身、受、心、法的实相有所解悟,能引起“信有实”;由修正勤与神足能感到三宝的伟大,而“信有得”;同时也会感到自己于实相能悟,于正行能修,而“信有能”。“勤根”者:由修四正勤能止恶修善,使戒行清白。“念根”者:由修戒、定,慧三学,自有正念安住其心。“定根”者:由修神足,心常净定,自有称心如意的妙境。“慧根”者:由修慧学理解实相,自能正确决择诸法,如是信、勤、念、定、慧五法,由于道品的逐渐修学,势力渐增,在心地上生根定底,能为进修圣道的基础,是为五根。
      五力者:由前信、勤、念、定、慧的五根,有胜势用,能使道业日新月异,即为信、勤、念、定、慧五力。五根是信等五法的体;五力是信等五法的用,五根是就信等五法成就的水平上说:五力是从信等五法的发展上说,这是五根五力的相互区别处。
     七觉支者:觉是菩提,菩提以无漏觉慧为体,故七觉支亦名七菩提分。无漏觉慧,有七部分的表现,故说七支。即“择法、精、进、喜、舍、除、定、念”七分。无漏觉慧,以定慧为体。在慧方面有三分:即能决择诸法是非真假(择法);勤修正道,精行不懈(精进);心境开朗,欢喜适悦(喜)。在定方面有三分:即能排除烦恼干扰(除);安住于舍,于境不取(舍);心常静定,专注一境(定)。定慧虽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总以正念摄心,使定慧相依相济,平等一如而无偏胜(念)。这就是七觉支的行相。
      八正道支者: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得了无漏觉慧的人,即入圣位,圣者以无漏慧的正见指导生活行动,故其身、口、意诸业和戒定慧诸行,皆属无漏,最极纯正,所以此八名圣道支,亦名正道支。此中正见、正思维是无漏慧学;正语、正业、正命(谋生不荀)是无漏戒学;正定是无漏定学;正勤、正念通属无漏戒定慧三学。在迷而不觉的人其行多恶,有时为善亦常为我法二执所支配,杂而不纯、不是究竟的正行。只有得了无漏觉慧的圣者,离我法执及诸烦恼,所有诸行,才是纯粹无疵。但是此八支正道是最标准的生活正行,未入圣位的学人,亦应以此为准则而行,行之即久,自能在戒定慧的道业上,转有漏为无漏,绝不能认为此圣道支惟是圣者之所修学。
      一般人为什么迷而不觉、长沦苦海呢?这是因为人有“无明”,于不净身执以为净;于世间苦,不知其苦;于总摄诸行的心是幻化无常,而执以为常;于缘生诸法,其性本空、中无实我,而强执有我。因此,对人生宇宙的实相颠倒妄想,迷而不觉,续生贪、嗔、痴等烦恼,造种种染业,招不净身、受生死等苦,而沉沦世间,没有出期。人们若欲变下劣的不净身为净身,跳出生死苦海,而进入自在解脱的乐国,则非把原来颠倒了的再颠倒过来不可。也就是要舍迷执而求觉悟,对于不净的身观其为不净;生活感受是苦。观其为苦;幻化无常的心,观为无常;诸法缘生,无有实我。观为无我。这样彻底通达人生宇宙的实相,才能获得无漏智慧的觉。这种无漏觉慧恰恰蕴蓄于三十七道品之中。因之,勤修道品,即能求觉而得觉,可以破迷执、止倒想、断烦恼、除染业、出离世间,而进入永远自在解脱的理想领域。所以说:欲求解脱之果,当修道品以为其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