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二】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标签:
家庭教育沟通智力学习择校 |
分类: 至善幸福◆教育理论介绍 |
至善小语: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的进程。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了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指导孩子的学习。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一般说来,出生后的前五年智力发展最迅速,5-12岁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增长,12-20岁智力缓慢上升,到20岁左右智力达到高峰,这一高峰期一直持续到34岁左右。然后直到60岁,智力缓慢下降,60岁以后,智力下降迅速。当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结果: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龄的增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现下降趋势。
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发展的速度、高峰期范围、衰退时间方面都不相同。
迈尔斯(W.R.Miles)等人研究发现:知觉能力发展最早,在10岁就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到17岁,从23岁便开始衰退;记忆力发展次之,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从40岁开始衰退;再次是动作和反应速度,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也是从40岁开始衰退;最后是思维能力,在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的为72%,有的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49岁,从60岁以后开始衰退。 智力何时出现衰退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不同,还取决于个体的状况。一般说来,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且停止较早,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年龄也较晚。通常身体健康、勤于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会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才会迅速衰退。
(一)水平差异
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智商(IQ)值来表示。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在同龄人口中,人们的智力水平不同,有的智力高有的则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一个智力水平不断增长到稳定最后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而且不同的智力因素,其发展的速度也很不相同。
1.同龄人口中智力的分布
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下图表示在同龄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一个常态曲线。
以下是按韦克斯勒智力分类法,各智力水平类型及人数分布情况。
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智力低的一端范围较大,即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人为数略多。这是因为人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但是,智力是可以变化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天才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培养;而与生物工程相关的脑科学的开发将使白痴在人类中逐渐消失。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超常、中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见WAIS智商分配曲线:
表5-1WAIS智商分类
智商占人口的百分比类别
130以上
120~129
110~119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
(二)表现早晚差异
人的智力表现早晚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这叫“人才早熟”或能力的早期表现。但也有人智力表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一般说来,智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1.早期表现
古今中外,人才早慧、智力早熟的神童举不胜举。唐代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赋诗,13岁时写成不朽名篇《腾王阁序》。白居易6个月就识“之”字和“天”字,6岁显诗才,9岁通声律,年纪很轻就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名句。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能朗诵诗歌,8岁时已经能用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书写。我国当代超常儿童姚思,2岁时识汉字1200个,测试智商为243。湖南神童刘俊杰,4岁识字2500多个,破格上了小学三年级,1992年不满9岁时,已经上了高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优良。智力早熟现象在文学、音乐、绘画方面最为常见。据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显露音乐才能的情况最多。
年龄 |
男 |
女 |
3岁以前 |
22.4 |
31.5 |
合计 |
100% |
100% |
最早出现音乐能力的年龄阶段
一个人的智力早熟对其以后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很大关系。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选出了15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的平均智商为150),建立了他们的档案,对他们进行了长时间追踪研究。其间曾进行了两次测验,参加测验的1000余人,成绩超过一般成人水平。1950年时,其中800个男子中有78人获得博士学位,48人获得医科学位,85人获得法律学位,74人正在或曾在大学任教,51人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方面从事研究工作,104人任工程师,科学家中有47人编入1949年版《美国科学家年鉴》。所有以上数字和总人口中任意选取800个相应年龄个体比较起来大20至30倍。
智力的早期表现,一方面是因为有良好素质基础,同时也与其环境的早期影响、家庭的早期教育和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等有密切关系。智力早熟的人由于遗传素质优异,他们在学习中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透彻,所以成才机会多。当然,不经学习、不接受教育就成才也是白日作梦。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明证。方仲永虽然早慧,但没有得到及时培养,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
2.中年成才
中年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是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因为中年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敏锐、少保守,既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又有较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研究表明,30-45岁是人智力表现的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
美国心理学家莱曼(Lehman)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人的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的成就与年龄,得出从事不同学科的人最佳创造的平均年龄,见表。
学科 |
最佳创造的平均(岁) |
学科 |
最佳创造的平均年(岁) |
化 学 |
26~36 |
声乐 |
30~34 |
3.大器晚成
有许多人虽然早期没有突出表现,但后来却做出了突出成绩。事实上有许多人的优异智力或天才表现较晚甚至到晚年才表现出来。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以后才表现出他杰出的绘画才能。生物学家达尔文50多岁才开始出研究成果。摩尔根发表遗传理论时已经60多岁了。爱因斯坦天资不好,直到3岁才学会说话,在校成绩很一般,有时老师说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10岁时因学业不好而被开除。
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对“晚成者”要想方设法开发其潜在智力,有的放矢地发展其智力,以促使他们最终“晚成”。
(三)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根据知觉时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分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根据知觉时主客观所占比例的大小,分为知觉客观型和知觉主观型;根据观察时知觉的速度和效率,可分为快速型和精细型;根据感知和观察的方法来分,有知觉描写型和知觉解释型两种;根据知觉时分析和综合所占比重,可分为知觉分析型、知觉综合型、知觉分析——综合型。
表象方面:根据某种表象占优势的程度,可分为不同的表象类型,如视觉表象型、听觉表象型、运动表象型、混合表象型等。
记忆方面:根据各种分析器参加的情况,可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动觉记忆型、混合记忆型等;根据记忆不同材料的效果和方法,可分为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形象——抽象记忆型。
言语和思维方面:可分为生动的思维言语型、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中间型。
想象方面:表现在想象力的强度、广阔性以及是否主动和大胆等方面。
智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人可能采取不同的途径
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是由不同的智力因素的综合来保证的。例如,同样智力优秀的人,有的记忆力特强,抽象概括能力并不怎么好;有的则相反,抽象概括能力很好,而记忆能力并不突出。
智力类型的差异还可以有其它表现形式。如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不同年龄的儿童,发现智商相同的儿童,有些言语智商显著高于操作智商,而有些操作智商显著高于言语智商,还有一些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差不多。不少心理学家还指出,学生之间有“认知方式”或“认知风格”的不同,即使他们智力水平相同,在领会、记忆、运用知识的方式方面却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通过模仿学得好;一些学生通过试误学得好;一些学生能很快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某一学科的轮廓,但很快忘掉细节;一些学生对知识细节领会得很好,却难以把细节综合起来;一些学生领会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解;一些学生主要靠课后阅读教材,他们从教师的讲授中得到的东西很少。
智力是各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同一种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类型。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
(四)性别差异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的智力较弱,但长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别总体平衡而部分不平衡,男女两性在不同的智力类型上各有优势。其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男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就全体男性与全体女性的平均智力而言,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在个体智力上则有很大差异。男性智力低下与智力超常这两种情况和比率都高于女性,也就是说,男性的智愚较为悬殊,女性的智力发展则较为均匀。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里,成绩优秀和较差的两端男性居多,而成绩中等的女性居多。国外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男女两性智力上的这种差异对其事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创造力强并在事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者,男性居多。比如40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女性不足10名。
2.男女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并随年龄的发展互占优势。婴儿期,男女智力几乎没有差异。幼儿期,女孩的智力略高于男孩,但不明显。从学龄期开始,男女两性的智力出现了明显差异,女性智力明显优于男性。这种优势到了青春发育高峰期有所下降。从12岁以后男性的智力就开始逐渐赶上并开始超过女性,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优势一直维持到整个青春发育期结束,以后这种明显的年龄差异才逐渐减弱。
男女在智力上的表现也有早晚差异。就“早慧”这一方面而言,女性在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较男性更早地显露出才能。在文学方面,特别是编讲故事方面,女性早期表现的比率也大于男性。而在绘画、书法方面,男性早慧的比率大于女性。就“晚成”而言,女性在文学、艺术、新闻、教育、医疗等方面较明显、较多。而男性在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方面较多一些。
3.男女智力类型的差异
感知方面:女性感知一般优于男性,但在空间知觉能力方面不如男性,女性更容易产生各种错觉和幻觉。
注意力方面:女性的注意稳定性优于男性,但注意的转移品质不如男性。一般说来,女性较之男性更容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注意分配性,另外,男性的注意多定向于物,而女性注意多定向于人。
记忆方面:女性擅长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但逻辑记忆不如男性。女性长于机械记忆,而男性长于意义记忆。
思维方面:女性更多地偏向于形象思维,而男性则偏向于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无论是思维的深刻性,还是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男性均优于女性。
想象方面:无意想象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有意想象的发展上,女性更容易带有形象性的特点,男性更容易带有抽象性的特性。在再造想象中,男女两性无明显的水平差异,但在创造想象中,男性水平明显高于女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研究主要是从数学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三个方面探讨智力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
虽然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总体的智力水平并不弱于男性,但在所取得的社会成就方面,男性却明显高于女性。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角色地位、社会期望以及动机水平等因素使女性天赋潜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