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标签:
家庭教育沟通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择校 |
分类: 至善幸福◆教育理论介绍 |
至善小语: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的进程。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了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指导孩子的学习。
http://s1/mw690/0025ehCSgy6EbA51lSM20&690【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TITLE="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一)、智力的定义归纳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这一类解释认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例如,弗里曼(F.W.Freeman)指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
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了解这些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本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1.单因素论
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验需要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S因素,而G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的。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例如,计算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0.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0.38,与记忆相关为0.18。事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这就与二因素论接近了。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质量因素。
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80种。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解为180种元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智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都具有积极意义。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与S因素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是斯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
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其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