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之一
标签:
日本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气压杂谈 |
分类: 经络世界 |
24节气养生之一
中国古人将一年自立春至大寒分成共二十四个节气,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它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创造,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气候历,沿用至今。
地球每三百六十五天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周。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说,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应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应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寒露、霜降、少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农业发展初期,由于播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开始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出现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概念。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对季节性的要求更高了,就逐渐形成了节气的概念。春秋时已用土圭测日影定节气。最初只有夏至、冬至,随后逐渐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它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节气。定立春为阴历的正月节(节气),雨水为正月中(中气),依此类推。全年共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后传入韩国、日本等邻国。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开始采用,并传至今日。
节气交替产生的天气变化对人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在冬季升高;人体的白细胞在冬季较高,十二月份最高;人体的血小板在三、四月份较高,在八月份降低;成年人的凝血酶原在冬、春季时低,并在气团活动及气压变化时出现波动。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冬季低于夏季,冷锋后可降低。人体内的血清蛋白、总蛋白量自冬至夏会减少,白蛋白夏天高,冬天低,球蛋1白冬季高,夏季低。人体的血容量会在冷气团、冷锋后降低,受热后增加。人体的二氧化碳结合力在十二月份最高,六月份最低。人体的血磷在二月份最低,夏秋最高。人体的血钙在二、三月份最低,八月份最高。血镁在二月份最低,十二月最高。血碘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人体毛细血管的抵抗力会在冷锋后增强,暖锋后降低。人体组织的穿透力会在冷锋后减少,暖锋后增强。
节气交替所产生气象中的溫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对人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产生影响。生理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当自然界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到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身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这也叫高山反应。
气压对人心理的影响,主要是产生压抑情绪。比如低气压下的雨雪天气、夏季雷雨前的高温湿闷天气,令人抑郁。而当人感到压抑时,自律神经趋向紧张,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出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塞、血糖值急升等。另外,月气压最低值与人口死亡高峰出现有密切关系,有学者研究了72个月的当月气压最低值,发现48小时內共出现死亡高峰64次,出现几率高达88.9%。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科学已证实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年中的气候,随二十四节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根据节气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能有效地得到健康的身体。古代养生家们极注重不同时节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在我国古代,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月两个节气,哪一个节气应该吃些什么东西、做些什么运动,是很有讲究的。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不但是古人天文观察上的成就及生活经验的总结,而且包含着周易八卦及五行的辩证思想。
大连圣益经络养生,以三代家传中医经络法,整脊通络、踩跷术、深度推腹整脐、指针疗法等,为大家解决亚健康问题,提升脏腑气血水平,平衡体内阴阳,重塑旺盛精力!正宗古法,传承至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