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化的探究

(2024-01-23 08:02:48)
一、为什么要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因此,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价值,优化一日生活组织与实施的质量,促进幼儿真实快乐地学习与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岁幼儿想象的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可以说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动作,认知事物,保持愉快情绪和进行模仿学习。因此,我进行了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优化尝试。
二、取得的收获与经验
      这一年以来,我进行了游戏化教学活动和游戏化生活活动的研究,总结出”游戏儿歌”、角色扮演、契机教育、环境暗示和情境对话五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1、编制“游戏儿歌”,让幼儿在边念边做中学习自我服务技能
    小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阶段,独立的生活体验对他们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自我服务能力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而言,对什么都感兴趣,但都只能持续非常短的时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刚建立的常规容易遗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耳熏目染的游戏化情境式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学习穿开衫、套衫、鞋子、袜子等技能。如在幼儿午睡起床穿衣环节中,他们总会把衣服的图案穿  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在穿衣环节中教幼儿玩“钻山洞”的游戏,即把衣服上的小动物图案帖在桌子上,头从下面的大洞口里钻出来,再把胳膊从两边的小洞里钻出来,并加以小儿歌的形式:“小小鸡,变呀变,钻 进蛋壳看一看。抓紧袖子伸翅膀,小鸡钻出蛋蛋壳。”这种让幼儿边穿衣服边说儿歌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游戏性,还教会了幼儿穿衣服。此外,教师还可以 将“折叠衣服”的方法、要求、步骤融 入儿歌之中,如“小宝宝,左抱抱,右抱抱,弯弯腰,点点头, 一件衣服就折叠好。”
2、教师扮演角色,让幼儿在浓厚的游戏氛围中养成良好行为常规
    游戏与生活的融合是小班游戏化一日生活的重要标志,教师则是其中关键的角 色引导者,“伺机而演”是小班带班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当教师发现幼儿在生活环节中出现自我服务、 自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时,应有意识地扮演各种“适宜”的角色与幼儿对话,用拟人化的语言给幼儿提建议,这样一来,他们特别容易理解, 也非常乐于接受。如见到幼儿穿反鞋时, 教师可以说:“看看两个好朋友都噘着嘴 不高兴了,快让他们亲亲嘴吧!”这时幼儿会马上把鞋倒过来。
3、抓住生活契机,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展开体验学习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并与目标不断结合而生成集体或小组游戏,将教育目标和幼儿必须学习的教育内容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的要求变成幼儿自身活动的要求,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吃点心的时候,幼儿总是喜欢摆弄一下水果,这时教师可适时地渗透对水果的认识:  “水果宝宝叫什么名字, 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然后引导幼儿从外形、颜色、手感认识水果。拿香蕉来说,在吃香蕉前,教师可以这样教给幼儿剥的方法: “香蕉宝宝要脱下花裙子才能让我们品尝,可它不喜欢一下子光溜溜,要一片一片剥,瞧,香蕉宝宝脱下花裙子了,我们来尝一尝吧。”自然地将感知香蕉的基本外形特征以及味道等与 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另外,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与教师互动对话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如当教师提出指令要求幼儿把物品放在篮子里时,可以这样表达: “请帮我把蓝色的篮子拿出来,放在桌 子的中间。”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加深了对颜色的认知,并且感受到了一一对应和归类。又如,在指导幼儿认识生活 物品时,可以让幼儿观察:杯子、毛巾 各有什么颜色、什么图案的标记等,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环节,却处处渗透着有效的教育。
4、创设“游戏化”的环境标志,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生活好习惯
    环境对于幼儿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起到潜移默 的教育效果。如每天的喝水环节要进行好几次,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幼儿还是饮水量少。针对这个问题,我在饮水筒 贴上了有笑脸的汽车,还画上了小脚印, 并加以好听好记的儿歌:  “小汽车,准备 好,加满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 有油才能跑得快!”这时,幼儿已经把自 己当成了小汽车,为了让自己跑得最快, 所以都来“加油”。这样“游戏化”的环 境让幼儿自然与环境对话,轻松达到了教育目的。
5、个案引发情境对话,帮助幼儿大胆表达需要、学会解决问题
    针对小班幼儿刚入园而引发的种种不适应,哭闹、争抢玩具、咬人、尿床等状况。教师应以第三者的身份展开游戏中的“情境对话”,通过故事里的角色来实施教育策略。比如,小熊尿床了不敢说,教师与小熊一问一答: “没关系,大胆地说……”告诉幼儿尿床是很正常的,小熊也会尿床,应该大胆表达自己的需要。
此外,小班幼儿想象的无意性和思 维的“拟人化”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物品当作朋友,并赋予“角色”生命,以游戏角色的口吻提出一日活动常规方面的要求,让幼儿学习集体生活中的规则。
三、还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在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化的探究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策略,当时同时还存在很多困惑没有解决,比如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的利用,如何发挥它的隐形教育价值?对于生活各板块间较短的过渡环节如何利用?对于较长的过渡环节又可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