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主要来谈谈“自己”如何看待别人的“能”与“不能”。这次的“能”包含能力的意思,通俗说法如本事、手段、力量、运气等等。
这次还让一个历史人物来说话,这个人就是赵括的母亲。提起“纸上谈兵”,大家都很熟悉,今天就让这个“赵妈妈”来说说自己孩子到底能不能。赵王要用赵括来代替廉颇抵挡秦国的进攻,赵括的母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认为赵括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用之必败。而且赵母还说赵括惜财、傲慢,不能尽士兵之力。赵王不以为然,坚决启用了赵括。结果大家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彻底战败,赵括身死。赵母以提前告诫赵王得以免坐死。
括母以“知儿莫如母”预测了括能力的不行(不能),赵王以“知臣莫如君”预测了括能力的行(能),然而赵王错了。括母、赵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待他人的“能”与“不能”,结果截然相反。
在事件发生前,对待别人的“能”与“不能”,都是自己的一个主管判断,如何才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一、观故知来。就是看过去规律来判断未来。还拿吃饺子说事。一个人过去每次都能吃掉一碗饺子,故而得出这次也能吃掉一碗饺子。
二、具体对待。就这次吃饺子行为,询问就餐者,饥饱、情绪、身体等具体原因,具体分析这次能饭否?
三、注意偶然因素,把进餐这一行为拆解成若干个小环节,每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导致就餐终止,比如就餐中吃出苍蝇。
关于预测“能”与“不能”,过去军事行动前,都有一个预测过程,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庙算”。原文如此:“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这里的庙算一个意思是分析预测,另一个意思就是筹划。要知道,任何一件事在没有发生前,都有不确定性,庙算多只是提高胜算率,影响一件事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一定要注意到一些微小的因素,从而避免“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一个人的臆断(带走很大主观性)别人的“能不能”,是种前瞻性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再拿一个历史人物做个说明。
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临死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然而,诸葛亮深不以为然,重用马谡后有街亭之失。《三国志》载“亮违众拔谡”。这里就透漏出别人认为马谡“不能”,诸葛亮认为马谡“能”(亮违众)。
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要不是自己亲力亲为的事,就会遇到对待别人“能不能”的问题,诸葛亮等算得上“上智”人物,尤有疏漏,况我等粗鄙之人,能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