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次说到,“事情没有终止时,‘能’里往往包含着‘不能’”。今天来说一说事情没有发生时,别人认为的“能”与“不能”。
这次借用一个历史事件作为开始。当宋高宗协同秦桧杀死岳飞的时候,或问秦桧岳飞罪名,秦桧答:“莫须有”!何谓莫须有,就是也许有(谋反)。一个典故“莫须有”就此诞生了。
这次还拿一碗饺子说事。在多人面前放了一碗饺子,谁想吃掉这一碗?有人说,谁饥谁想吃。那就此分析一下。
一、饥者。饥则欲食,这是生物的本性,生存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吃这一碗饺子的欲望。
二、不饥者。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1、刚吃过饭,有撑感。不想吃。2、只是不撑,但也没有饿感。可吃可不吃,无所谓。
三、虽然饥,想吃,但自我克制不计划去吃。也分两种情况:1、道德约束力,认为不该吃的就不能去吃。2、法律约束力,认为吃了会遭受处罚不去吃。
四、虽然不饥,但也想吃。这就是人的贪欲。贪欲就是贪得无厌,吃撑了还想要,不饥不饱也要尝一尝。
把上四点结合到一起,就是,无论饥与不饥,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一碗饺子的食用者,或者说糟蹋者。如果这碗饺子是商品,这每一个人都是潜在客户,因为每一个饱者也将变成饥者。贪欲也会变食欲。如果这一碗饺子丢失,这里每一个人都将是偷吃嫌疑人。
一碗饺子端出来,每一个人都可能吃掉这一碗饺子。但这和最终吃没吃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有吃的可能。有吃的可能=可能去吃≠已经吃掉。这就是说,即便有充分的动机,也和最后的实施没有关系。
再来加入一个第三者,站在另外的角度看,恐怕就成了“疑人窃斧”,看每一个人都像盗贼。记住重点,第三者的态度很重要,如果这一个第三者有足够的力量,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第三者眼里“能”与“不能”不重要,“可能”就等于已经。
再附上一个历史故事。西汉景帝有次宴请群臣,故意不给周亚夫餐具,一大块肉放到周亚夫面前,不给周亚夫刀、筷。周亚夫没有猜透皇帝的心思,脸露不悦,并索要餐具。汉景帝说:“给你这样还不够吗?”汉景帝和周亚夫打哑谜,老实人周亚夫没有悟透皇帝心思,皇帝是想提醒周亚夫该谦恭些,周亚夫反而露出恼怒之态。汉景帝最后说:“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怕周亚夫不服从继位新皇帝(汉武帝)的约束。于此,汉景帝心生除掉周亚夫之心。无论周亚夫有多大的功劳,最后还是被汉景帝借故投入狱中,在狱中绝食而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