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句老实话:“这个孩子终究要死掉的。”结果是这个说话人讨得一通打。预言孩子升官发财的未必,孩子就是活到一百五十岁也要死的,说实话讨打,说不一定实现的话讨喜,其实这个是逻辑乱了。借这个话题做个开端,来试着讨论一下关于“能”与“不能”的话题。
“你吃得下这碗饺子吗?”
回答:“我能吃得下。”
看似这里没有问题,类似的问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咱接着再演绎下去。
第一种情况。这个是最常见的,上边的这个“我”风卷残云一般吞了一碗饺子,完成任务。
第二种情况。“我”吃到一半就饱了,又硬吃了几个,怎奈再也吃不下,剩下了。没完成任务。
第三种情况。正吃着,一个饺子里吃到了不干净的东西,恶心,想吐,吃不下去了,没完成任务。
第四种情况。正吃着,有突发情况,没办法再继续用餐,吃饭“中止”,没有完成任务。
上面的三和四可以合并成一回事,就是意外导致无法完成任务。上面二、三、四也可以归为一类,就是不计原因,都没有完成任务。
来总结一下。
在都说“能”的情况下,其结果出现了“能”和“不能”两种情况,这个“能”和“不能”,就举的例子来说,每个人可能都遇见过,也就是说,这是会发生的事,具有普遍性。
在用“能”与“不能”做回答的时候,当说这个“能”的时候,这个“能”里包含了“不能”,也就是说这个“能”不是百分百的能。记住重点,在实际中,“能”里包含着“不能”。
再接着说这个“能”的过程。一个行为没有开始前,还比如“吃饺子”,说“能”吃了一碗饺子的时候,这个饺子是还没有开始吃的,这个“能”的过程就是没有开始吃和正在吃的过程,假如吃完了,就不存在“能”这一说了,就可以说“我吃了一碗饺子”,就用不着这个“能”了。再说这个“不能”,还拿“吃饺子”说事,没有开始吃,可以说“不能吃完”,正吃着也可以说“不能吃完”,一但吃完了,也就绝对不会有“不能”这一说了。一件事在没有结束之前,才会有用于判定的“能”与“不能”。这就得出,“能”与“不能”只会存在事前和事中。随着事的结束,“能”与“不能”就不存在了。
凡是带有判定性质的事,都可以归纳为“能”与“不能”一类。
所有完任务类。
“能完成任务吗?”
“保证完成任务!”
这是豪言壮语。
你侬我侬类。
“你爱我吗?”(你能爱我吗?)
“我爱你!”(我能爱你!)
这是甜言蜜语。
哈哈,豪言壮语和甜言蜜语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说保证能完成任务的,也未必。
说爱你的,当然也未必了。
因为,事情没有终止时,“能”里往往包含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