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洲飞出来的蝗虫,大有翻越喜马拉雅山的气势,眼下新冠肺炎闹得人心惶惶,还得再防着点这个蝗虫!蝗灾到底有多厉害先不说,来看看历史上对蝗灾的记载。
说到蝗虫,中国古人人对蝗的认识是很丰富的。《说文》解释:蝗,螽也。从虫,皇声。《尔雅》解释螽,蛗螽(fù zhng),蠜(fán),即蚂蚱。这些字现在人认识都困难,但古人为了准确的分辨各种蝗虫,才造了这么多的字。总的来说,所有蝗类昆虫,都称做螽,即蚂蚱。未有翅的蝗幼虫称作蝝(yuán)。蜚(fi),草螽,生于草,善迁飞。认识了这些关于蝗的字,我们就能看懂史书对于蝗灾的记载。
从《左传》开始,史官就有意识的记载蝗灾,这一记载一直保留到现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蝗灾都是有记录的。从汉书《五行志》开始,对各类蝗灾做了总结,并分类记载。并且探讨了蝗灾发生的原因。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记载,“秋,有蜚,为灾也”。到汉朝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蜚,就是一种迁徙性蝗虫。刘向认为,“非中国所有”,当然,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我国现在的中原地带,刘向认为这个蜚是从“南越”迁飞而来的。——这是对蝗灾迁徙性的认识。
同样,《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秋,螽。冬,蝝生。饥。”,这里就记载了一年之内二次蝗灾。虽然记载简单,但信息量大。秋天,发生蝗灾,这个还好说,冬天又有大量蝗虫幼虫出现,这说明这是一个异常气候年份——暖冬!这就造成了后面的灾难“饥”!《春秋》的微言大义在这几个字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蝗灾导致饥荒,并且天气异常。
当然,到汉朝时后,董仲舒就有了更高的认识:所有的天灾都有人祸的因素!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用神学的外衣来规劝统治者。 董仲舒认为,统治者劳民过甚则发生蝗灾——“贪虐取民则螽”。虽然这是规劝帝王的说法,但也说破了贪得无厌是发生灾难的重要原因。在此补充说一下,“非典”、“新冠”俩次肺炎灾难,很大程度上是人贪婪口腹之欲造成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蝗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如今,已经没有发生过大的蝗灾了。
蝗灾的恐怖就不多说了,现在的蝗灾视频太多了,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中国历史上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包括瘟疫、水灾(黄河泛滥)、蝗灾,可见蝗灾的厉害!
用唐太宗李世民对蝗灾的态度作个结尾。《资政通鉴 唐纪》记载:
贞观二年,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