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可能让人发笑,笔者我也不安。原因有二:首先,我虽曾提前一年半成功预测过产业与组织变动,比如AMD分拆、郭可尊的离开等,但只是“逻辑的真实”;其次,这是新闻版,容不得“思想撒野”。
但未来一年中,我要融合科技与人文,完成一年的思想撒野。
还是让我叙述一下这个定律。它如此这般:每过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一倍,而价格不变。从1965年摩尔发表这一观点至今已近40年,还没失过手,英特尔简直神了。
但未来难说。由于材料、散热、漏电等原因,这规律正面临挑战。英特尔自己说,2020年可能失效,时光已不多。
这意味着,英特尔愈是最先进,便愈最有可能率先遭遇技术瓶颈。它可不是材料与化学领域的冠军。它要等待别人。甚至就连更大尺寸的芯片,如18英寸,它也要等待生产设备的诞生,至少要看那个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脸色”。可应用材料公司自己也还没有准备。三家公司2007年成立的联盟并无具体结果。
看上去,驱动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有熄火风险,产业陷入信仰危机。笔者也莫名恐慌,难道IT业到了危险关头?建立在传统物理学框架内的技术创新,似乎听到了魔咒。
这种类似的危机感,早已在思想层面萌生多年。笔者不得不复述一段亨利·亚当斯1919年说的话:人类思想如电流,服从惯性法则,随时间发展不断加速,速率等于前一阶段平方。不过一旦超过顶峰便会蜕化。他当时断言,人类思想已经开始蜕化,到1921年,初步达到可能的极限;2025年可能终结。
这段话前半部分与摩尔定律的变迁有异曲同工处。就是说思想与技术的创新,总会经历一段几何级的累积,同时某一阶段也会遭遇创新极限。事实上,技术本来也是思想的现实。
起初,笔者将亨利·亚当斯的话当成梦呓,一度认为,他不过沉浸在壮观的18世纪哲学天城,看着20世纪初的欧美工业文明,心想人类的未来不过尔尔吧。事实上,还有比他更悲观的。前不久,霍金预测,由于人类无穷贪婪,200年内可能灭亡,而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人类。
但笔者如今的理解是,人虽有智慧,有那么多科学家、思想家贡献原创技术与思想,但人毕竟不是创世者,某一阶段极可能遭遇发展极限。摩尔定律瓶颈,正是人类思想创新的困境。
几个月前,当我将两种困境关联后,心中十分不安。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尤其是科技业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一个调整的阶段了。
那么就让我做一个断言,它可能并不新鲜。但在上述两种困境交织中的思考基础上,笔者认为它对IT业的发展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笔者想说的是,摩尔定律正从一个技术规律转向一个商业规律,过去几十年,过于鲜明的技术驱动力量,虽然依然在发挥巨大作用,但正日益被一种商业创新的驱动力量取代。
举例来说,曾经一直待在PC业的英特尔,过去几年,持续遭遇质疑,人们认为摩尔定律下,英特尔创造了大量技术冗余,为了竞争,攫取利益,脱离了实际的应用。而眼下,这个巨头正快速渗透通讯、太阳能、汽车、医疗等关键领域。而这背后,正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英特尔是在挖掘已有技术积累,将价值最大化,而不再过度依赖新技术驱动,尤其依靠营销单向对消费者喂食。
可不只有英特尔,IBM、西门子、飞利浦已基本过渡到这一阶段。甚至可以这么说,如今愈是风头最劲的科技巨头,愈像是商业运作成功的企业,人们给它们冠以商业模式。谷歌、苹果、亚马逊都是。尤其苹果,在技术专家眼中,它技术并不是特别好,甚至有许多是买来的,终端也不神奇,都是中国人生产,而且每项产品创意几乎都晚一步,比如iPod、iPhone、iPad三个名字最初全部诞生在同行口中。但这又怎么样呢?乔布斯不是神,但他对消费体验可以做到疯狂捕捉,从而将一项普通产品做到极致。这大概也是葛鲁夫所说的偏执狂精神。
这趋势让人乐观。当它成为产业共识,人们不但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应用,还可以加速弥合因技术落差带来的数字鸿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真正让地球平坦。因为,过去英特尔们基本是在跟同行比拼100米竞争,体现的是速度,而今比拼的是持久力,贴近民生的力量。
这一深刻的变动,已变相消除许多壁垒。英特尔与AMD、英伟达的和解,与其说是技术交换,不如说是摩尔定律危机之下,巨头也要找条后路。人们也看到,更多的传统IT巨头们也开始快速转型,它们已经不是神话。
全球IT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从技术崇拜到丰富的世俗应用,已经给予更多中国IT企业机会。过去多年,它们依赖技术引进,消化创新,亦步亦趋,只是获得了海外巨头施舍的利润。摩尔定律遭遇困境,它们反而可以借此追赶,更快消化现有技术,同时获得海外巨头因紧急转型而流失的大量市场份额。事实上,早有大量中国企业适应它并创造了传奇,阿里巴巴[16.46
1.73%]便是经典,马云从不盲从巨头制造的技术神话。而那些消费电子企业,更是可以借助技术的纵深应用拓展更多市场。这让笔者忽然对拥有市场需求力量的中国有了重新认识,未来这里将日益获得产品定义的权力。
一切似乎都在松动,原本集中的产业链开始走向民主,上下游的力量开始日益均衡,并被应用左右。
如此说,笔者是否在丑化、轻视一个产业的技术驱动力?非也。就象英特尔的钟摆产业规律一样,在技术驱动与商业价值的挖掘之间,也存在一种时效、纵深规律。笔者强调的商业革命,更多建立在大多数人应用基础上,强化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如同拿技术与思想搭积木,强调功能与组织创新,而不是微观世界的创新。如果走向极端,它同样会遭遇庸俗化困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