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功能之一得

(2006-03-09 00:20:33)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常常羡慕古人聪慧,那些乡曲风尘也能引经据典,婉转悠扬。
 
      不过忽然觉得,这应该与典籍与汉语词汇数量、现世复杂程度不及后世有关。
 
      在一个词汇、词法、句法缺乏、而多数人又无法获得教育的时代,描绘外界,传达内心时,所能援引的现成文字与表达毕竟有限,而有限的典籍与文字遭逢繁复思想时,将必定在狭窄的空间里,进行碰撞与激荡,将有限的工具发挥到极致,并由此形成一种语言里稳定的意象、隐喻、典故,以及更为直接的固定词语搭配,尤其是那些成语。
 
      这就象一个嗓子不好,但却借助发音技巧唱歌的歌手一样。他可以把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可能地挖掘出来。
 
      看古人语言,其中承载的思想内涵似乎比现代汉语同类表达要丰富的多,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正是如此。
 
      孔子在对手阳货的基础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传达了一个追求功名(善)、人格(善)而暂时未得的儒士的内心,他深深地觉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时间悲剧意识中。
 
      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表达功能远比古汉语有效率,微言大义逐渐被更多直接的表达取代,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被更为丰富的手法稀释,从而令更多人能够理解。
 
      比如追思仰慕。诗经《车舝》里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真是浓缩又庄重。看现代的,“我对你的景仰就如滔滔江水……”,还有“I 服了YOU。”真是滑稽。
 
      当人们习惯后面这种轻松表达时,回头来看古人语言,就会如我一样,对那种浓缩的内心自愧弗如。
  
      “仰止、景行”中的”行与止“,其现代词义要比这句中丰富的多,用法也更灵活,而它们的替代字也不少。古代词汇的任务实在太重了。
   
      因此,现代人的思维空间与汉语词汇的丰富已完全可以将它稀释掉,变成各种角度传达出来。
 
      但微言大义的风格并没消失,无法借助最少量词汇表达,现代人可以借助机智手法,或长篇大论营造意境与氛围,并借助这种意境与氛围传达感情色彩,同样达到古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顺应语言功能有限时期而产生的“浓缩”式表达,正由之前的日常文字向我们的思维渗透,它虽然不再直接支配我们如古人一样婉转悠扬,但却已经促成了汉民族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即习惯于整体、模糊地把握外界,传达内心。
 
      当然,我不是否定古汉语的表达功能,因为语言并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应之别,只要一种简单的语言体系与一个民族能够紧密结合,适应其运用,对于每个古人来说,他就绝不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一大早醒来,说不出话,因为缺少语言表达。
 
      但是,如果他非得以书面语形式传达内心,上述窘境倒一定常见,因为,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对不会没有语言。
 
      人与语言共生,就象蛋与鸡的关系一样。
  
      此外, 我觉得古人活动范围,对于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不如现代,他所能描绘的事物与现象自然不如现代人更繁杂,所以从形式方面来说,微言大义其实也是生产力的产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断背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