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大宗师》说开去

(2006-03-04 12:06:00)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并非《逍遥游》,《天道》、《秋水》,而是《大宗师》。这篇虽然少了恣肆的想象,却既有道家境界,又有儒家认同。
      比如所谓“以刑为体,以礼为翼,已知为时,以德为循”隐含了轻肉身、重德礼,重内心、轻外界的思想。其实距离孔子学说很近。
 
      在庄子眼里,孔子对其学说同样有认同。在孔子以生死之知说对颜回解释孟孙才哭母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后,有一段对话: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多日修养达到了“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俨然道家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或者“至虚极,守静笃”。如果他嘴里再补充一个佛,想必也跟佛家同道。
  
       而孔子几个“曰”后,最后的“蹴然”显示出他对于这种“坐忘”境界的一种向往,所以“丘也请从而后也。”
 
       儒道同源说当然是后人对两派研究后的印象,如果现在再重复它,是有些同语反复。不过这个现象可以延伸出更多小的话题。比如:
   
     1、老庄学说亲自然,儒家学说近社会,两派从同源最初分离时,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自然的概貌如何?是什么触发传统中国人有着两种不同的精神特质?
   
    2、《庄子》许多篇章,充满了许多山川河流、植物、生物的想象。对一个主要中原一带活动的人来说,如果当时大自然单调苍茫,庄子生下来绝不会拥有如此强烈的想象力。他周围一定拥有壮美的万物。那时缺乏文化传播的媒介,比如纸张,笔、印刷术、单纯依靠刻字,手捧竹简,听着夫子们口耳相传的学说,肯定无法达到这种境界。
   
    庄子是河南人,河南古称豫,豫本义为“大象”,这也许表明庄子之前的古代中原,其自然生态并非苍茫大野,而是丛林草原。草原人以放牧游猎为生,大象也许是一种食物来源。对他们来说,拥有大象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豫”字后来又延伸出“快乐,豫游”的意义。
    这同“美”的由来有些相仿,美,即所谓羊大为美,是因古代羊不但是一种食物来源,而且也常常充作祭祀祖先的牲畜,对于古人来说,羊意味着幸福美好。
   
     3、儒家为什么对于社会这么热衷?难道仅仅是孔子所说,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以一种学说来挽救或补偿,以回归上古三皇时的淳朴之世界?或者说,儒学最初只是为了复古?
   
     4、道家的自然观对于孔子的等级学说有什么影响?
  
    5、中国人思维中的写意、整体观照、顿悟是不是老庄自然学说的延续?口耳传播对宗教的影响?
 
 
    没有专门研究过,好长时间也没看过学术论文,只是模糊地觉得有些问题很有意思。忽然想到丹纳《艺术哲学》,他在谈到希腊雕塑时,提到了地理环境因素对于民族的性格特质、文明的发育的影响。不知道能不能直接移植到儒家与道家的文化源流与分野上去。至少,我知道,不但老庄说中有道法自然说,孔子也常言天地与仁,他的“仁”学与等级说 应该和它有很多关联。
     
    希望能弄懂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