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晓岚为何将乌鲁木齐与迪化并举

(2006-09-01 08:51:49)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阅微草堂笔记》多处将“乌鲁木齐”与“迪化”并举。
 
     《滦阳消夏录》卷五。“余在乌鲁木齐时,一日,报军校王某差运伊犁军械,其妻独处。今日过午,门不启,呼之不应,当有他故。因檄迪化同知木金泰同勘。破扉而入,则男女二人共枕卧,裸体相抱,皆剖裂其腹死。”
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乌鲁木齐多狭斜,小楼深巷,方响时闻,自谯鼓初鸣,至寺钟欲动,灯火恒荧荧也……迪化厅同知木金泰曰:非我亲鞫是狱,虽司马温公以告我,我弗信也。”
 
     中学读历史,知道“乌鲁木齐”之前名“迪化”,为何对举呢?
 
     《清史稿》称,“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始内属,改名乌鲁木齐,筑土城。二十五年,设同知。二十八年,筑新城于其北,名迪化。三十六年,设参赞大臣、理事、通判。明年,于迪化西八里筑满城,名曰巩宁。三十八年,改参赞为都统,设领队大臣,驻巩宁。三十八年,升直隶州,隶甘肃布政司。”
“清行政区划”称,“迪化府:乾隆二十年(1755)内属,二十五年(1760)于乌鲁木齐城置乌鲁木齐直隶厅,设同知,属甘肃布政司;三十六年(1771)于迪化城设理事通判;三十八年(1773)降迪化州属镇西府,同年升直隶州。”
 
       看来“迪化”一名产生晚于“乌鲁木齐”,将它成为乌鲁木齐的前身并不合适。
 
       而至于两名并举,与清朝行政机构调整有关。纪晓岚出生于1724年,《阅微草堂笔记》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间,他经历了迪化由乌鲁木齐新城得名后的清朝行政机构调整。迪化成了府,而清代在新开发区域又创设厅建,长官为同知或通判,而同知即为府中副职,如一府主官叫知府,副手叫同知。明清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