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必烈的文化宽容与文化警惕

(2006-09-11 10:19:32)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读生涯
       元朝仅存77年,国运不济。不过这个疆域辽阔的帝国拥有开放的心态。一个典故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任大汗时显示出对基督教的宽容。
     
      《马可波罗行纪》第七章“大汗命波罗弟兄二人使教皇所”记载:
      马可波罗弟兄接受忽必烈觐见后,为他讲述了拉丁人的事情,忽必烈很喜欢。于是命令他们担任使臣,欲遣往教皇所。二人答应。忽必烈让人修书一封,让兄弟二人带去,呈赍教皇。
     在信中,忽必烈希望教皇遣送100个熟知基督教律,通晓“七艺”的人过来。他们须知辩论,并用推论,对于偶像教徒及其他共语之人,明白证明基督教为最优之教,他教皆为伪教。如能证明此事,忽必烈将同其所属臣民,将为基督教徒,并为教会之臣仆。此外,忽必烈还让马可波罗将耶路撒冷救世主墓上之灯油携还。
   
     当时是1268年,距忽必烈成为元代第一个皇帝仅两年,以一个帝国锻造者身份向异域宗教表示宽容,至少说明了当时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力以及忽必烈在文化上的胸怀。
 
    而所谓“七艺”,不是古代中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指欧洲中世纪的文法、论理学、修辞学,算数,几何学,音乐,天文学。
     
    显然,忽必烈想把基督教与欧洲主流学术传统移植中国,但又对基督教保持了一点距离,即如果能证明它是最优的宗教,才会投身基督,成为它的教界子民。
 
    当时忽必烈已53岁,对于中原文明早已谙熟。事实上,早在他担任藩王时,就一直思考“大有为于天下”,热心于中原文化,并先后任命许多汉人学者治道。当时的中国,佛教最为普及,道教也大行天下。
     那为什么他对欧洲如此倾心?揣摩一下,难道仅仅是欧洲当时正处文艺复兴前夜,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向外波动?
 
    我觉得应该与忽必烈对汉文化高度同化力的警惕有关。也许正是因为他非常熟悉中原文明,知道它对异域文明有着强大的同化作用,尤其是相对弱势、呈现流动感的蒙古民族的马上文明。他也许担心未来统治中原之后,文化上的弱势让他只能得到一个军事的形式征服,而文化与政治将深陷一片汉人文化圈。
 
    进而延伸一下,这也许是忽必烈对未来帝国统治的血统与合法性的担忧,毕竟,在中原民众的意识中,蒙古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都是野蛮未开化的民族。这也许成为忽必烈扩大权力视野中时,寻求移植欧洲文明的平衡理由,毕竟,欧洲与他在中原之外,有一种潜在的文化合作的可能。这种可能可以加深自己内心合法的认同感。
 
    事实上,忽必烈虽然喜欢汉文化,重用汉学者,但是在四大社会等级中,汉人只排在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民族总称)之后,仅列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及其他各族人)之前。
 
    蒙古民族还是被很大程度上汉化了,这在语言、服饰、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都有反映。这过程中伴随着蒙古民族上层阶级的很多矛盾与斗争。。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忽必烈对欧洲文明的宽容与他对汉民族文化的警惕,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