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浪消息:
http://republicmedia.org/images/SH_test.jpg
本市将把上海话、上海童谣等加入幼儿园小朋友的日常课程中,并通过游戏等方式融入“乡土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小朋友了解上海地方方言、标志性建筑以及民俗等,推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具体教育内容上,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已经着手组织编撰幼儿乡土文化教育的参考资料,供幼儿园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时参考。
基本赞成这一做法,因为这对维护汉语的生命力有好处。全民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存在不应该成为一种人为的矛盾体。毕竟,普通话(此处指口语)也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语日益鲜活,除了来自于现实社会不断丰富外,方言的原始性更是提供了鲜活的动力。这是一种语言体系富有竞争力的重要文化背景。
可惜,现在有些所谓的学者,虽然一直鼓吹汉语文化圈将与英语文化圈并列,成为影响全球文化的源泉,但他们却只是习惯于从汉字象形文化本身、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去分析,忽略了方言文化的存在价值。甚至更有学者说,要取消方言,完全以普通话来代替。
这无疑于一种方言文化的大革命,远比消灭一个民族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来自于方言文化圈的多样性。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A盾,何况许多方言的文字体系依然是汉字。
不过,我的担忧在于,由于一般上海人家庭本来就极少不说上海话,所以这种特意设置的课程是否有切实的功效。而且由于只限定于学上海方言,也不免再次让人感觉到上海文化环境的一种变相封闭状态(向西方开放,向中国内地封闭)。
但愿方言教育不要成为维护上海变相封闭文化环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