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争论、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的争论,2000多年来一直持续不断。背后根源相同。
它不是研究方式的争论,更不是文本与文字的争论,而是“绝地天通”之前,一般人与所敬畏的意识、尤其是所谓天、神之间的认知矛盾的延续。
本来万民是有上通天意的权利的,人人都可以占卜。但商代尤其西周之后,随着巫觋(女巫男觋)的职业化,它与一般史官之间慢慢有了分工。上通天意不能随便由黎民掌握,必须出自天子本人,或是受控于他的职业巫觋们。
这就封锁了民众的认知,虽然无法绝对控制人的思考,但却是形式上知识垄断,也是命运的引渡。这种局面下,整个社会的知识只是单向流动,作为社会底层的民众,都是被愚弄的工具。
今古文经区别,源头在于孔府宅壁《尚书》等古籍的发现,以及它与当时文字的差异。但是实际则是对尚书、论语等经典的阐释方式,以及对于周公、孔子等人的神化趋势。
周公早在孔子之时已被神化,孔子对他景仰万分,评价颇似神人。而秦以前,孔子本人也开始神化,西汉之后,尤其董仲舒大倡之后,孔子的神仙光环更明亮了。李零的《丧家狗》中,主要是孔子在世时的生存状态。
成了神之后,黎民与他们的距离,就类似与天的距离了。他们的文字,就成了箩筐,对他们的阐释,充满了原罪意识,永远都是神人之间的对话,后者永远被动。
今古文经中,无论尊崇孔子还是尊崇周公,无论是托古改制,还是史学源流,都割裂了普罗大众与神人的直接关系。人成了附庸。
文学也成了经学的附庸,甚至历史也成经学的附庸。
而《左传》“史”与“经”的归属,本来就是今古文经学搏斗具体路径。
文风上,从进化论角度看,我喜欢古文经学,六经皆史,形态不同而已。而且,它也是我崇尚的汉学学风。但今文经学则充满了思想性,没有它,国人会永远习惯于斤斤计较的学问,朴学虽然扎实,但视野有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