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读生涯 |
诗人总想不自觉地打破现有的语言体系。那些自杀的诗人们,我老觉得,他们的悲剧除了社会层面,也是对抗语言的悲惨下场。
诗人是语言的主人,也是语言的奴隶。前者是表象,后者是现实。诗人浮现在言语世界,巧舌如簧。但他根本无法改变语言体系,所以自杀的悲剧常常发生。即使肉身可以不死,诗人多年的光环也会褪色。
但诗人对语言尤其是书面语的创新,可能是最积极的。那些让人读不懂的东西,如果作者是个负责任的诗人的话,不用认为那是梦呓。
诗人总有反社会的倾向,这是超越倾向。诗人的语言表达,词汇属于过去,语言结构尤其是语法结构属于未来,词汇偶然的相遇,重新孕育了思想。
旧诗与新诗的融合处,正在于语言的社会性。就象一种编码,根据它,社会上有一定储备的人都能编译,还原意义。但新诗打碎了这种编码,采用了新的、未知的系统,它创造的是一个没有确定性的世界。不过词汇本身仍带有保守特征。它就象一段段代码,编译器变了,但孤立的代码本身仍具有通达社会的意义。所以,诗歌的意义虽然不确定性,但仍然漂浮着一个个有意义的形式,能指、所指各行其事。
用以前流行的词汇说,就是从结构到解构的转变。词汇与词汇的联系,在解构中爆裂了语言中原有的约定俗成性以及基本功能特征,被弱化到最低程度。在新的通达社会的语言功能建立之前,读者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甚至虚无的世界。
德里达《文学行动》收录的《马拉美》一文这么认为:“使确定性悬置的,并非是意义的丰富性、一个单词的挖掘不尽的资源,而是句法的游戏作用。”他甚至说,不要试图在陌生性背后挖掘丰富的隐喻,它不是修辞的功能,而是事其所事。就象马拉美所说,“除了这里,什么也没有在这里发生”。
当然有更多非真正诗人的写作者,就象各大诗歌论坛的人一样。他们虽然创造了陌生感,但更多是思想的模糊。叔本华所说,“晦涩与含混总是且首先是个不良的印记。因为,它大多源于思想本身的模糊,而背后则是作者基础不牢,思维处在虚妄中,而且,总想对读者隐瞒自己。
不过,尽管如此,诗人们的语言创新,最后成为规范表达的机会并不多,在语言世界,诗人们的折腾,更象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语言本身就象一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容纳,不时来这里磨两下,就可以带走一点机智,世故或者虚荣感。
诗人是语言的主人,也是语言的奴隶。前者是表象,后者是现实。诗人浮现在言语世界,巧舌如簧。但他根本无法改变语言体系,所以自杀的悲剧常常发生。即使肉身可以不死,诗人多年的光环也会褪色。
但诗人对语言尤其是书面语的创新,可能是最积极的。那些让人读不懂的东西,如果作者是个负责任的诗人的话,不用认为那是梦呓。
诗人总有反社会的倾向,这是超越倾向。诗人的语言表达,词汇属于过去,语言结构尤其是语法结构属于未来,词汇偶然的相遇,重新孕育了思想。
旧诗与新诗的融合处,正在于语言的社会性。就象一种编码,根据它,社会上有一定储备的人都能编译,还原意义。但新诗打碎了这种编码,采用了新的、未知的系统,它创造的是一个没有确定性的世界。不过词汇本身仍带有保守特征。它就象一段段代码,编译器变了,但孤立的代码本身仍具有通达社会的意义。所以,诗歌的意义虽然不确定性,但仍然漂浮着一个个有意义的形式,能指、所指各行其事。
用以前流行的词汇说,就是从结构到解构的转变。词汇与词汇的联系,在解构中爆裂了语言中原有的约定俗成性以及基本功能特征,被弱化到最低程度。在新的通达社会的语言功能建立之前,读者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甚至虚无的世界。
德里达《文学行动》收录的《马拉美》一文这么认为:“使确定性悬置的,并非是意义的丰富性、一个单词的挖掘不尽的资源,而是句法的游戏作用。”他甚至说,不要试图在陌生性背后挖掘丰富的隐喻,它不是修辞的功能,而是事其所事。就象马拉美所说,“除了这里,什么也没有在这里发生”。
当然有更多非真正诗人的写作者,就象各大诗歌论坛的人一样。他们虽然创造了陌生感,但更多是思想的模糊。叔本华所说,“晦涩与含混总是且首先是个不良的印记。因为,它大多源于思想本身的模糊,而背后则是作者基础不牢,思维处在虚妄中,而且,总想对读者隐瞒自己。
不过,尽管如此,诗人们的语言创新,最后成为规范表达的机会并不多,在语言世界,诗人们的折腾,更象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语言本身就象一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容纳,不时来这里磨两下,就可以带走一点机智,世故或者虚荣感。
前一篇:毓贤之死可拍成影视
后一篇:把《论美国的民主》当社会学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