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读《识仁篇》(二)
					
											标签:
																				
                            佛学 | 
					
《识仁篇》   程颢 著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
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 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 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 安得乐!《订顽》意思,(横渠西铭,旧名《订顽》。)乃备言此体,以此 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 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 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 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
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
开始解读吧!
《识仁篇》和前面说的一样也是经典
【短短百十个字把修习的要领解释的明明白白
![白话解读《识仁篇》(二) 白话解读《识仁篇》(二)]()
在前面的一篇《定性书》讲的是不去和“感情、七情六欲”去玩碰碰车,去强忍硬克制
讲了儒门不和万物作对的道理
批评滥用私智的错误的办法
告诉我们强忍是不行的
而《识仁篇》讲的就是具体修行的方法“识仁”后体认
![白话解读《识仁篇》(二) 白话解读《识仁篇》(二)]()
什么是仁?书中回答了“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也就是说仁就是与万物一体,并行不悖,不去分别物和我。
仁就是道德之心——义礼智信
可见明道也不是在静坐中忘却儒家的宗旨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在这里他用理字来解释道德之心,这不是明道先生的发明,最早用理来解释的是孔子。
所以宋明理学其实就是“仁”学,并不是脱离孔子去另辟蹊径。
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
这一句讲的是存心养性的方法
核心就是要做到心不懈怠、并存而养之
你不用去找什么方法,而是存久自明
你只要静坐涵养自己的心就行了,不要去弄什么法门
心不懈怠就是精神要集中
然后知所有、养所有,实际上就是养气
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
这句话我们在阳明先生那里读过了
万物皆备于我,说的简单点就是此心既是性,不必去求索安排
阳明吾性自足也是这个意思
率性修道一语可以当脚注
这里阳明先生也是踏着明道前辈的脚步
龙场悟道说的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和明道先生如出一辙——守仁
反身而诚”,乃为大乐。
这句话来自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存心养性既是守仁体,守本心如此而已!浩然正气也即是这么回事。
“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这句话是对反身而诚的肯定。
“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此语告诉我们只要守住心体就行了,就一了百了。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存心养性的诀窍在于,不要去改变顺乎自然这就是心勿忘,勿助长(和道家静坐类似,勿忘勿助)
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
看到这里大家便找到熟悉的感觉了
只要你存养此心体那就是有得了!
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意思就是我们的良知本来就没有失去,何必去找回来呢?
只要存心养性就可以改变我们的习心,这不是致良知又是什么呢?
阳明心学大概就是这样,只不过阳明先生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打通了内外而已!明道先生就是孟子之后、心学一脉的宗师级人物。
       
							
		《识仁篇》和前面说的一样也是经典
【短短百十个字把修习的要领解释的明明白白
在前面的一篇《定性书》讲的是不去和“感情、七情六欲”去玩碰碰车,去强忍硬克制
讲了儒门不和万物作对的道理
批评滥用私智的错误的办法
告诉我们强忍是不行的
而《识仁篇》讲的就是具体修行的方法“识仁”后体认
什么是仁?书中回答了“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也就是说仁就是与万物一体,并行不悖,不去分别物和我。
仁就是道德之心——义礼智信
可见明道也不是在静坐中忘却儒家的宗旨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在这里他用理字来解释道德之心,这不是明道先生的发明,最早用理来解释的是孔子。
所以宋明理学其实就是“仁”学,并不是脱离孔子去另辟蹊径。
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
这一句讲的是存心养性的方法
核心就是要做到心不懈怠、并存而养之
你不用去找什么方法,而是存久自明
你只要静坐涵养自己的心就行了,不要去弄什么法门
心不懈怠就是精神要集中
然后知所有、养所有,实际上就是养气
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
这句话我们在阳明先生那里读过了
万物皆备于我,说的简单点就是此心既是性,不必去求索安排
阳明吾性自足也是这个意思
率性修道一语可以当脚注
这里阳明先生也是踏着明道前辈的脚步
龙场悟道说的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和明道先生如出一辙——守仁
反身而
这句话来自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存心养性既是守仁体,守本心如此而已!浩然正气也即是这么回事。
“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
“乃备言此体,以此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
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
看到这里大家便找到熟悉的感觉了
只要你存养此心体那就是有得了!
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意思就是我们的良知本来就没有失去,何必去找回来呢?
只要存心养性就可以改变我们的习心,这不是致良知又是什么呢?
阳明心学大概就是这样,只不过阳明先生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打通了内外而已!明道先生就是孟子之后、心学一脉的宗师级人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