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读《识仁篇》
(2015-06-01 21:29:27)
|
《识仁篇》 程颢 著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
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 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 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 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 安得乐!《订顽》意思,(横渠西铭,旧名《订顽》。)乃备言此体,以此 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 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 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 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
|
解读:仁就是本体,作为修习之人,如果不能识仁(本体)那就变成瞎子点灯白费蜡。
|
|
阳明先生说:功夫不离本体,离开本体显然是没法用力的。
|
|
所以认识本体成为致良知的首要任务。
|
|
上面明道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认识本体的方法在于——“反身而诚”
|
|
实修中这是儒家的玄关,位置在中黄部位
|
|
黄庭禅其实就是守中黄神室,段正源先生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释:
|
|
段正元先生精彩论述:
“今复收视反听於此。勿忘勿助。合气於漠。斯命所由立。即性所由合命也。性命既翕聚於腹中。又蛰藏於身中。身中之中。上通心。下通肾。(心肾藏精神。通则精神所由强旺也。)左通肝。右通肺。(肺肝藏魂魄。通则魂魄所出制伏也。)前通脐轮。(此周易行庭之说所由来也。)后通骨脊。(此孟子盎背之说所由来也。)温养既久。既而上达於顶中。(顶者性之根也。今人以灵性在脑。大脑主悟性。小脑主记性者。职是之故耳。)既而下降於规中。
|
|
“当情之未发。空空洞洞。一物不着。谓之虚可也。杳杳冥冥。一念不生。谓之静可也。端端正正。独立无对谓之一可也。不此之谓。而谓之中。如仁之含蓄於核中也。如生气之酝酿於地中也。有此中。虚则不形而能实。静则不灭而常存。一则有条以相贯。中之为义至大矣。若非未发以存其中。中不可得而允执也。子思不凿指其中之所在。而但以未发属之。此千圣相传之心法。实千圣不轻传授之秘法也。”
|
|
什么是反身?反身而诚,而非反观也!反观内视、不能应物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或问以道心观人心可乎?那看起来很符合十六字真传啊!我曰:不可!那成了借假修真的佛学,人心道心只是一心不可作二心看。那么是邵雍、邵康节先生的以理观物吗?非也,那只能终日静坐。
静坐但知为己,这个来自阳明先生。只要知道为己则功夫方有下手处!为己者使心有主也!终日烦恼、喜怒哀乐之中就混过一日茫茫然追求物欲及所谓理想苦不堪言、是心中无主也!心中有主则劳而不累、哀而不伤,忙而不乱、兼有主之故也!使心有主则思感而不伤精神,动静而不惑于物欲。 此主即阳明先生所谓立志!此主即是一个不动心,千变万变而此心不变以应无穷之变者道也!此不动心即道、即理。此道心终日和我们相随而我辈不识,阳明先生怜后学而以良知二字点出,圣学复明千古圣贤莫不由此出。
我常以心中之心示所学,兼因良知被人误导入虚伪。 心中之心即仁,找回自我,回归自我、解放自我是我立言之宗旨,亦阳明先生之真传、称谓由时而定,本质则一也!心中之心要比良知好切入,今之年代讲得高深只会使圣学没于文字,如此解读实属无奈!
|
|
|
|
|
|
|
|
|
|
|
|
|
|
|
|
|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