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衞風河廣》读后61

(2022-05-31 14:35:18)
标签:

卫风

河广

分类: 诗经读后

5-61 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一、主旨

 

忧故国诗也,抑或约会诗。还有人解为思乡诗(不太像啊)。

这首诗的主题,虽然不能简单否定古义,但是古义的解释,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据。如果依诗句而言,似乎近于“有约不至”,说“你为什么不来呢,一条河并不构成约会的阻碍因素”。尤其是可以参照对比《郑风.褰裳》,两首诗都涉及渡河来见的事。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而约会的缘由,大致同《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比较严谨的扎实的做法:搜索全文,有关“广”“远”,主要和什么主题相连接,梳理一下,看看相关性如何,是和约会更相关,还是与思乡、忧国主题更相关,这也就算是一项依据。)

 

——毛诗序:《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笺:宋桓公夫人,卫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义不可往,故作诗以自止。〕

——《正义》:“所以义不得往者,以夫人为先君所出,其子承父之重,与祖为一体,母出与庙绝,不可以私反,故义不得也。……《易·鼎卦》注云:‘嫁於天子,虽失礼,无出,道远之而已。’以天子天下为家,其后无所出故也。”

——陈奂《传笺》:“当时卫有狄人之难,宋襄公母归在卫,见其宗国颠覆,君灭国破,忧思不已,故其篇内皆取其望宋渡河救卫,辞甚急也。未几,而宋桓公迎诸河,立戴公以处曹。则此诗之作,自在迎河之前。《河广》作而宋立戴公矣,《载驰》赋而齐立文公矣。《载驰》许诗,《河广》宋诗,而系于鄘、卫之风,以二夫人于其宗国皆有存亡继绝之思,故录之。”

——《诗集传》:宣姜之女,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归于卫。襄公卽位,夫人思之,而义不可往。盖嗣君承父之重,与祖为体。母出与庙絶,不可以私反。故作此诗。言谁谓河广。但以一苇加之,则可以渡矣。谁谓宋国远乎。但一跂足而望,则可以见矣。明非宋远而不可至也。乃义不可而不得往耳。

 

二、字句

 

1.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传: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

【苇】苇,蒹葭之属。用芦苇编的筏子。按,

杭】航也。航是后起的俗字。《诗经注析》:“卫国在戴公未迁漕以前,都城在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

2.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笺云:予,我也。谁谓宋国远与?我跂足则可以望见之。亦喻近也。今我之不往,直以义不往耳,非为其远。跂,丘豉反。

】《诗经注析》:跂,假借“企”字。《说文》:“企,举踵也。跂,足多指也。”

3.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笺云:不容刀,亦喻狭小。船曰刀。刀,《字书》作“舠”,《说文》作“<</span>周舟>”,并音刀。〕

【刀】正义:《说文》作“<</span>舟周>”。<</span>舟周>,小船也,字异音同。刘熙《释名》云:“二百斛以上曰艇,三百斛曰刀。江南所谓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

4.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笺云:崇,终也。行不终朝,亦喻近。〕

【曾】《诗经注析》:“曾,乃、而、可是。”

 

三、相关诠释

 

1. 主要夸张手法?有没有夸张?跂予望之,是夸张还是没有夸张?无论如何,不容刀,应该是属于夸张。那么,一苇渡之,应该也是夸张,即是真的苇草,而不是苇草做的筏子。苇草做的筏子,不能远渡?真的是一张筏子,应该能够漂行较远距离,而不能用来丈量或比附河水的宽度。

2. 一苇、容刀,都是指河的宽度,但是不一样。一苇,主要是指横渡来丈量,容刀,则是通过刀的宽度来丈量。

3. 一苇,也有解释为竹子的,站在竹篙上过河。

4. 容,主要是容纳,即顺着河流放置。无论是讲船只的刀,还是刀具的刀,都是讲窄度。

5.章法奇崛,四个“谁谓”,反诘语气。自问自答,不容置疑。反驳了对方提出的理由。就在于想不想,而不在广不广、远不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玄3-县-悬
后一篇:黄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