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秋青铜器王子婴次炉(暂定)铭文释读新解

(2019-08-07 15:34:13)
标签:

商周青铜器铭文释读研

历史考古文化

分类: 原创
                                                春秋青铜器王子婴次炉(暂定)铭文释读新解 

                                                                           安国欣

春秋青铜器王子婴次炉(暂定)铭文释读新解春秋青铜器王子婴次炉(暂定)铭文释读新解



一。王子婴次炉(暂定)简述

  王子婴次炉(暂定)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县南街李家楼郑公大墓。墓葬应该为春秋时期某一代郑公之墓。此墓规模大,等级高,出土器物较多,有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等精美青铜器。其中王子婴次炉,是唯一一件有完整七字铭文的青铜器。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三节提链,腹部饰细线方格细乳钉纹。高11.3厘米,口径纵45厘米,横36.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铭文释读
  
  由于对此器七字铭文的认知不同,自出土以来释读者众多,释读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关于此器的用途,器物的主人的身份,几十年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停息。例如铭文第六字郭沫若先生在《新郑古器之一二考察》一文中认定此字是“燎”字,此器物应该是“燎炉”即“火盆”是取暖用具。但也有专家认为此字也很有可能为“炒”字,炒炉是用以煎熬之炉,则为炊具。关于此器器主身份,郭沫若先生认为出自郑墓就是郑器,并定为郑子婴齐之器,王国维先生于1924年写了《王子婴炉跋》考证其为楚国令尹子重,认为是楚器。另有学者认为是吴器的,也有认为是徐器的,但都很难拿出确凿的证据,故难成定论。
  由于以上这些学者的观点的形成,基本上是建立在各自对此器七字铭文的释解的理解上,而以往学者的释读多注重字表之意,忽视了通假字,误释较多,七字铭文的整体的真实含义仍需进一步研究。故此笔者认为对此器七字铭文的正确释读仍是揭开此器神秘面纱的基础。故此,再次尝试对此器七字铭文重新逐字加以释读,力求有新的突破。现释读如下:
  第一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为之王,三者,天,地,人。而参通之者王也”。但在此铭文中,根据与下文的关系。“王"字在此处,表示的是天,地,人,三者中的“天”即“天神”是神王和下文“ 子(籽 )”字构成“王子(籽)”二字即(神籽  )。表示是天神赐予的种子 。古人认为 种子是 上天赐予的神物 。释读为:”王“字。释义为:天神
  第二字:“子”字古文,子古同“籽 ”《说文》:“子” ,十一月 ,阳 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 。《康熙字典》:籽 ,《龙龛》:音子。在此处“ 子”字同“籽 ”字表示植物 的种子,与上文“王”字构成“王子”  即“ 神籽”。表示 天神赐予的种子。释读为:“子”或”籽“字。释义为:种子。
  第三字:“毓 ”字古文异体,同“育”字 。此字上下结构:上部为“每 ”字的异体写法,但由“贝 ”代替了“每 ”字的下方“母 ”字部分;下部为一个 孕妇人体形态及一符号构成。总体表示生育,养育之义。《广雅》: 毓,长也,稚也。《周礼大司徒》:以 毓草木 。在此铭文中与下文中的“浸 ”字构成“毓浸  ”二字,表示育种浸泡种子,加快种子出芽 。释读为:“ 毓”。释义为:育种 。
 第四字:“浸”字古文异体。此字以往学者多将其释读为“次”字。笔者认为实为误读,因为其左侧并不是两点短横,而是三点短横;此字中间部位表示的是种子出芽时的象物形态;右侧为盛放种子的器皿向东倾斜状态。总体表示为加热状态的向东倾斜的盛放种子的器皿,器物向东倾斜寓意是“ 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 ”。《史记》【正义】:“苍帝,东方灵威仰之帝也。春 ,万物开发 ,东 作起,则天发其德 化,天门为之开也。”释读为:“浸 ”字。释义为:浸泡 。
  第五字:“之”字古文。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关系。相当于“的”字,在此铭文中当做“所用的”使用。释读为:“之”字。释义为:“的”或“所用的”。
  第六字:“燎 ”字古文。此字郭沫若先生已释出,笔者认为郭沫若先生释读为“燎 ”字是正确的,故不再做字体分析。《说文》:燎,放火也。《广雅》:燎,烧也。在此铭文中此字与下文“盂 ”字的异体字构成“燎盂 ”二字。 ,就是此器物的名称。它是用于育种,浸泡种子,温汤,加热。加快种子出芽的器皿。具体用法就是用炭火烧燎器物底部或将器皿架于炉火之上。释读为:“燎”  字。释义为:燎盂。
  第七字:“盂  ”字古文异体。 是中国古代一种盛放液体的器皿。《说文》:饮器。此字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部为“虞 ”字的异体字,此字下方的“吴 ”字被同音字古文“ 毋”字替代;中部为“与”字的斜放状态;下部为“皿”字古文。上部的“虞 ”字与中部的“ 与 ”字很可能是此字的反切注音,这可能说明中国古代的反切注音法早于秦汉不晚于春秋战国就已经使用了。在此铭文中“盂 ”字与上文“燎 ”字构成“燎盂 ”二字,是育种,浸泡种子,温汤加热 ,加快种子出芽的器皿名称。释读为:“盂 ”字。释义为:燎盂 。
  根据以上对七字铭文的逐字释读结果,现将整段铭文释读如下:
   王(神)子(耔)毓(育)浸之燎盂 。
  白话释义:神赐种子,育种浸泡所用的加热方盂。               

三。综述
  通过对此器七字铭文的重新释读,从铭文释读出的内容可知。此器既不是取暖用具,也不是炊器。而是郑公祭祀育种使用的,祈求天神赐予种子加快出芽,象征盛放种子,浸泡种子 ,温汤加热 的青铜礼器“燎盂  ”。是用于 农业生产 的农用祭祀 器物。虽然通过对铭文的重新释读,没有能够解决与铭文内容无关的具体器物主人及墓主人身份问题。但却解决了自此器出土以来困扰学界几十年,争论不休的器物名称及器物用途问题。这无疑是对春秋青铜器铭文研究及器物研究的重大学术突破,也为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的祭祀礼仪及农业状况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实物证据。
  特此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考定此器物名称,使其名副其实。真正尽到博物馆正确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