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亡簋铭文释读新解

(2018-10-24 00:43:23)
标签:

考古青铜器铭文释读

国学

历史

文化


 

                            天亡簋铭文释读新解                                                                                                                                                                安国欣                                                                                                                                 一 .天亡簋(暂定)简介                                           


http://s12/mw690/002565rtzy7oDJTZAIH0b&690

             

    

 西周初期周天子用于禘礼使用的重要青铜祭祀礼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陕西眉县),旧称“大丰簋“朕簋”“毛公聃季簋”等。最早由清末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几经碾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6厘米。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耳,圈鼓腹较深足下连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蝸体兽纹,为西周初期的典型器物。此器端庄大方,周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共计七十九字,含合体字,是研究西周早期礼制内容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物。

二.天亡簋铭文释读

  自天亡簋现世以来,围绕此器的断代及铭文释读研究颇多。关于其制作年代,主流看法多认定此器为周武王时器,代表人物有陈介祺,孙诒让,徐桐柏,郭沫若,陈梦家等人。另有其他学者,认定为康王时期。本人认为关于周代禘礼的最早记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三年,定乐歌,吉禘于先王”。因此本人推断此器为康王时期的可能性较大,但还不能做出最终定论。至于本器的铭文,正如孙诒让先生所言:“文字古朴,义难通晓”。以往虽释读者众多,但诸家多注重单字释读,整体铭文通读性较差,释读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为进一步研究此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器七十九字铭文重新逐字加以释读,力求释读出真实可信的铭文内涵。

  现将整体铭文八行七十九字铭文由上向下,由右向左竖体排列逐字释读如下:

第一行第一字:“ ”,对于第一字,以往学者多认为此字残损。但本人认为此处没有文字,而是用若隐若现的北极星中的阴德星及北斗七星的星象形态,表示中宮大帝 。《史记》【天官书】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 。”【索引】案:文耀勾曰:“阴德为天下纲”。宋鈞以为阴行德道常也。【正义】星经云:“阴德二星在紫薇宫内,尚书西,主施德惠者,故赞阴德遗惠,周急赈抚。占以不明为宜,明,新君践极也。”又云“阴德星中宫女主之象”。用若见若无的阴德星表示中宮大帝,也符合推所自出之帝,设虚位以祀之的禘礼礼制要求。释读为:中宮大帝。释义为:北极星中的阴德(天一)星及北斗七星。

第一行第二字:“亥”字古文 。此字为形象双意字:从字形上看为“亥”字,与下文“下” 字构成“亥下”二字,表示亥藏万物于下。《史记》【律书】索隐:按律历志云:“该( )於亥 ”。【正义】孟康云:( ) ,藏塞也,阴离阳气藏塞,为万物作种;从字的动物象物形态上看此字为耗子象形,表示子鼠。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侯,故子属鼠”。在此使用耗子象形有暗示周代以建子为正的用意。同时,“子”又同下文“下”字构成“子下”二字,表示滋万物于下。《史记》【律书】:子者滋也;滋者,滋万物于下也。释读为:亥和子。释义为:亥藏万物,滋万物。

第一行第三字:“下”字古文 。《说文》:底也。指事。《段注》有物在一下也。在此处与上文构成:亥藏万物于下,滋万物于下。释读为;“下”字 。释义为:于下。

第一行第四字:“屮”字古文。《说文》:艸木出生也。古文或以为读若徹。“屮”在此铭文中表示产生。释读为:“屮”字。释义为:产生

第一行第五字:“大”字古文。《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古同“太”和“泰”。在此铭文中与下文“壹”字构成“太壹”即“太一”。《史记》【礼书第一】:“太一者,天地之本也。得礼之文理是合於太一也。”《史记》【正义】: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释读为:“太”字。释义为:“太壹”或 “太一”。

第一行第六字:“壹”字古文异体 。与“一”同义。《说文》:壹, 專壹也。从壷,吉聲。凡壹之属皆从壹。在此铭文中与上文“大”字构成“大壹”即“太一”。释读为:“壹”字。释义为:“太壹”即“太一”。

第一行第七字:“王”字古文。《说文》: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而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此处之“王”,应表示天、地、人中的“天”王。即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故此处作“神”字解。释读为:“王”字。释义为:神。

第一行第八字:“出”字古文异体。大方鼎象形。“鼐”字的象物形态。《说文》:鼐,鼎之絶大者。根据出土的商周青铜礼器加以判断。应该是以大方鼎煮食祭品时向上升腾的阳气寓意“出”字内涵。在此铭文中与下文“三方”构成“中宮大帝生太一神出行三方”。释读为:“出”字。释义为:出行或运行。

第一行第九字:“三”字古文,与下文“方”字构成“三方”即东南中三方。在后文中有三方天神可证。释读为:“三”字 。释义为:三方。

第一行第十字:“方”字古文。与上文“三”字构成“三方”即东南中三方。释读为:“方”字。释义为:三方。

第一行第十一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而参通之者王也。”此处王字,根据上下文关系应特指三者中的人王即周王天子。由于本铭文是禘礼的祭文,而文献记载周代有明确记载的禘礼应为康王时期。《古本竹书纪年》:“三年,定乐歌。吉禘于先王”。因此,结合四耳簋的流行年代,铭文此处“王”字为周康王的可能性最大。释读为:“王”字。释义为:周天子。

第二行第一字:“祀”字古文。《说文》:祀,祭无巳也。该字既作动词,也可做名词。在此处作动词,表示祭祀于天室。释读为:“祀”字。释义为:祭祀。

第二行第二字:“与”字古文。同音假借为“于”字。在此铭文中为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释读为“于”。释义为:于某处。

第二行第三字:“天”字。《说文》:巅也,至高無上。从一大。在此铭文中与下文“室”构成“天室”二字。表示天子的宫室即營室。《史记》【正義】:營室七星,天子之宫,亦为玄宫,亦为清廟,主上公,亦天子離宫别馆也。王者道被草木,營室歷九象而可觀。释读为:“天”字。释义为:天室。

第二行第四字:“室”字古文。《说文》:室,實也 。从宀,从至。至,所止也。【譯文】:室,内室。由宀由至會意。至表示止息之地。在此处“室”字与上文“天”字构成“天室”即“營室”。亦为清廟。释读为 :“室”字。释义为 :天室即“營室”亦为清庙。                        

第二行第五字:“降”字古文。《说文》:降,下也。在此铭文中与下文“天”构成“降天作  ”三字。表示上天的赐予福祉,帝位。释读为:“降”字。释义为:降赐。赐予。                 

第二行第六字:“天”字古文。《说文》:巅也,至高無上。从一大。在此处与下文“祚”构成“天祚 ”二字,表示上天,降赐福祉,帝祚。《诗经》【周颂.清廟之什.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俎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释读为:“天”字。释义为:天作。

第二行第七字:“作”字古文异体。同祚。本义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正韵】:靖故切,音胙。福也、禄也、位也。在此铭文中与上文“天”字构成“天祚”。多指王位。释读为:“ 作”或“祚”字。释义为:天祚。

第二行第八字:“屮”字古文。《说文》:草木出生也。古文或以艸字,读若徹。此处做“产生”讲。释读为:“屮”字。释义为:产生。

第二行第九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此处的王,应作为天王使用,与下文“命 ”字构成“ 王命”二字。即天王的命令。上天的命令。释读为:“王”字。释义为;天王。

第三行第一字:“ 命”字古文。此字以往学者释读为“衣”字,但本人认为此字不具备衣字的领口特征,释读为衣字过于牵强。此字上部为向上升腾的阳气符号;下部三竖撇构成为阴气符号。总体符合“命”字的阴阳学术说的阴阳均衡的本义构字意图。同时,根据上下文关系,隶定为“命 ”字更符合整体铭文主旨。释读为:“ 命”字。释义为:天命

第三行第二字:“祀”字古文。《说文》:祭无巳也。析言则祭无巳曰祀。此如治曰乱。释读为:“祀”字。释义为:祀与。

第三行第三字:“与”字古文。表示祭祀给天神。释读为:“与”字。释义为:給与。

第三行第四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处根据上下文关系“王”字应该用作“天王”加以使用,是“天官”的泛称。释读为:“王”释义为:天官或天神。

第三行第五字:“ 不”字古文。同音假借为“ 布”字。表示祭布。《尔雅.释天》:“祭星曰 布”。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孫炎曰:即祭布散於地,似星辰布列也。释读为: 布。释义为:布 

第三行第六字:“五帝座”的合体字。左侧为 “兹”字 ,表示滋生万物:右侧为一星象形态及一侧身坐姿人形。整体构成合体字 五帝座”。释读为:五帝座  。释义为:“五帝座”。  

第三行第七字:“亥”字古文。“ ”的象物形态,同义专注为“猪”字 ,在此铭文中“猪 ”字又与“朱”字通假,同音假借为“ 朱”字。与下文中一只张口的鸟象形构成“朱鸟口” 。表示柳星宿。【尔雅】云,鸟喙为柳” 。孫炎云:“啄” 朱鸟之口,柳其星聚也。释读为:“亥”或“ 猪”字。释义为:

第三行第八字:一只鸟的张口的象物形态,与上文“朱”构成“朱鸟口” 三字,表示柳宿星象释读为“ 鸟口” 。释义为:朱鸟口。 

第三行第九字:“王”字古文。《说文》:“王”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处“王”字与上文“朱鸟”构成“朱鸟口王”,表示柳官。表示神王。释读为:“王” 字。释义为:  王。

第四行第一字:“事”字古文。在铭文此处 “事”字作为动词。表示“使用”与下文“禧”字构成使用吉礼祭祀。释读为 :“事”字 。释义为 :使。 

第四行第二字:“喜”字古文 。通假字与“禧”字通假。《说文》:禧,礼吉也。从示,喜聲。【译文】:禧,行礼获得吉祥。释读为:“禧”字古文。释义为:吉礼禘先王。 

第四行第三字:“帝” 字古文异体。与“禘”通假《说文》禘:谛祭也。从示,帝聲,按《段注》:谛(禘)有三 :有时谛(禘);有殷禘;有大禘 。一,时禘,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二,殷禘,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与“”并称为殷禘;三,大禘,郊祭祭天。在本铭文中此处之“禘”,根据整体铭文的判断,应该是指第三种“大禘”。释读为 :“禘”字。释义为:谛祭 。

第四行第四字:“文”字古文。与下文“王”字构成“文王”二字 ,表示周王朝始祖王姬昌。在此铭文处,实则是用“文王”配享苍帝。《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 是其王者,皆感太微五帝之精而生。释读为:“文”字古文。释义为:以周文王配享苍帝 。

第四行第五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处与上文中的“文”字构成“文王”。特指配享苍帝的周文王姬昌。释读为:“王”字。释义为:以周文王姬昌配享苍帝。

第四行第六字:“岁”字古文。星的星象符号形态。《索隐》:姚氏案(天官占)云:“岁星,一曰应星,一曰经星,一曰纪星”。【正义】(天官占)云:“岁星,东方木之精,苍帝之象也”。《史记》:“察日月之行以揆岁顺逆。”《史记》【正义】:晋灼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一 周天。”释读为:“岁”  字。释义为:岁星。

第四行第七字:“卜”字古文。《说文》: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凡卜 之属皆从卜。释读为:“卜” 字。释义为:卜兆 

第四行第八字:“十”字古文。《说文》:数之具也。在此铭文中与下文数字“二”字构成“十二” ,为岁星运转移周天数。释读为: “十”字。释义为:十。

第四行第九字:“二”字古文。《说文》: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在此铭文中与上文“十”字构成“十二”,表示岁星运行周天的次数。{物理论}云:岁行一次,为之。,则十二岁而星一周天也。释读为:“二”字。释义为:“二”。

第四行第十字:“ 不”字古文。与“布”字通假。同音假借为“布”字。表示祭星 。《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孫炎曰:“祭布散于地,似星辰布列也”。释读为:“布”字古文。释义为:布列。

第五行第一字:“吆”字古文。在此铭文中与下文中“仰”构成“吆仰”二字,即“威仰”二字的同义词。古人认为吆喝是耍威风的行为。“吆五喝六耍威风”。故“吆”字与“威”可互训。“吆仰”即“威仰”是“灵威仰” 神的简称。《史记》【索隐】:诗含神云: 五精星座,其东苍帝座,神名灵威仰,精为青龙之也。释读为:“吆”字。释义为:吆仰。              第五行第二字:“仰 ”字古文异体。在此铭文中与上文“吆”字构成“吆仰”即“威仰”二字,是灵威仰的简称 。释读为:“仰”字。释义为:吆仰

第五行第三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王”字表示吆仰王。即“灵威仰”之神 。释读为:“王”字。释义为:神 。

第五行第四字:“作”字古文。与“座”字通假 。在此铭文中同音假借为为“座”字。与上文“吆仰”构成“ 吆仰王座”表示神的座位。释读为:作字。释义为 :座 

第五行第五字:星名,“荧惑”的星象符号表现形态。{天官占}云:“荧惑方伯象,司察妖孽”。【索隐】:{春秋纬文耀钩}云:“赤帝标怒之神为荧惑焉,位在南方,礼失则罚出”。 释读为:荧惑。释义为:荧惑。  

第五行第六字:“不”字古文。 与“布”字通假。同音假借为“布”字。表示祭星。《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孫炎曰:“祭布散于地,似星辰布列也 。”释读为:“布”字古文。释义为: 布星 

第五行第七字:“赫”字古文异体。此字由左右两个象物形态的萤火虫构成。《说文》:火赤儿 从二赤。【译文】: 赫,火红的样子 。由两个“赤”会意。“赫”字本身有发怒之意。故为赤标怒神的简称。在此铭文中与下文“王”字构成“赫王”即 赤标怒神的简称。释读为:“赫”字。释义为: 赫王 

第五行第八字:“ 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与上文“赫”字构成五帝座中中南方天神赤标怒的简称。释读为:“王 ”字。释义为:神王 

第五行第九字:“作”字古文。与“座”字通假。同音假借为“座”字。与上文“赫王” 二字构成“ 赫王座”三字,表示南方天神赤标怒神的座位。释读为:“ 座”释义为:座位。

第五行第十字:“黄”字古文。在此铭文中“黄”字表示五帝座中黄帝座。“黄”与下文象物形态 的“四星夹”构成四星夹黄帝座。《史记  》【正义】:黄帝座一星,在太微中,含枢纽之神。四星夹黄帝座。释读为:“黄”字。释义为:黄帝。                                 第五行第十一字:“【】” 字。合体字,象物形态的“四星夹”,与上文“黄”字构成“黄帝四星夹”  四星夹黄帝座的符号形态。释读为:“ 【】”。释义为:四星夹 

第五行第十二字:“不”字古文。与“布”字通假。同音假借为“布”字。表示为祭星。《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孫炎曰:祭布散於地 ,似星辰布列也 。释读为:“布”。释义为:布 

第五行第十三字:“含”字古文异体。《说文》:嗛也,从口 ,今聲。在此铭文中与下文“枢纽”二字构成“ 含枢纽”三字,为五帝座中含枢纽神的简称 。释读为:“含”字。释义为:含。第六行第一字:“枢”字古文。《说文》:枢 ,户枢也。此字上下结构:上部为户枢象形:下部为向上运行阳气符号。总体表示控制阳气的门户。在此铭文中与上下文构成“ 含枢纽”三字,为黄帝座中含枢纽神。释读为:“枢”字。释义为:枢钮 。

第六行第二字:“紐”字古文异体。此字右侧为“丑”字的象物表现形态:左侧借助临近第七行第二字“簋”字的倒伏草木符号表示“紐”字的左侧扭丝旁,构成完整的“紐”字的内涵。在此铭文中与上文“含枢”二字构成“含枢纽”三字,为黄帝座中含枢纽神。释读为:“紐”字。释义为:含枢纽。                                                                     第六行第三字:“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与上文“ 含枢纽” 字构成黄帝座中含枢纽王神名。释读为:“王” 字。释义为 :神王 

第六行第四字:“祀”字古文,《说文》:“祭无巳也,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无巳。此如治曰乱”。该字在此铭文中表示祭祀与下文“元气”的符号表现形态构成 祭祀元气。(文耀钩)曰“中宮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释读为:“ 祀”字。释义为:祈祀      第六行第五字:“o”元气的符号表现形态。与上文“祀”字构成祈祀元气。释读为:“元气”。释义为:元气  。                                                                       第六行第六字:“ 屮”古文。《说文》:艸木出生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徹。在此铭文中用其引申义表示“生 ”。释读为“生 ”字。释义为:产生 

第六行第七字:“ 王”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与“王”字与文“屮”构成“屮王”二字表示 产生 太一神”。释读为:“王”字。释义为:神王。                 第六行第八字:“祭”字古文异体。《说文》:祭 ,祀也。在此处铭文中与下文“大” 二字构成“祭大且”三字,表示祭典太祖神 。释读为:祭字。释义为:祭奠。                 第六行第九字:“大”字古文异体。《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古同“太” 。在此铭文处与下文“且”字构成“ 大且”即“太祖”。释读为:大或 太字。释义为:太  。      第六行第十字:“且”字古文。“祖”字的初文就是“且”。与上文“大”字构成“ 大且 ”即“太祖 ”。《文子——道源》:“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诗·周颂·雍序》》:“雍” ,禘大也。《史记》【礼书】:“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在此铭文出“且”字与上文“大”构成“大且”即太祖。释读为“且”或“祖”字。释义为:太祖神。

第六行第十一字:“ 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此处“王”与上文“大且”二字构成“ 大且王”即“太祖王”。表示为神王 。释读为:“王”字。释义:神。      第六行第十二字:“降”字古文。《说文》:降 ,下也。与下文“道”构成“降道”表示万事万物开始生成,阴阳开始运行。释读为:“降”字。释义为:天道运行

  第七行第一字:“道”字古文。与上文“降”构成“降道”表示天道的运行也。释读:“道”字。释义为:天道。

  第七行第二字:“簋”字古文异体。《说文》:黍稷方器也。“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周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的青铜礼器器具之一。释读为:“簋”字。释义为:簋。

第七字第三字:“爵”字古文。象形字,《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古代饮酒的器皿,也是典型的礼器。释读为:“爵”字。释义为:爵 。

第七行第四字:“復”字古文异体。与“簠”字通假。同音假借为“簠”字。《广韵》:簠簋祭器 。《论语注》:周曰簠簋,宗庙盛黍稷之器。释读为:簠字。释义为:簠

第七行第五字:“壶”字古文异体。象形字。《说文》:昆吾圜器也。释读为:“壶” 字。释义为:壶 

第七行第六字:“雀”字古文。《说文》:“依人小鸟也”。在此铭文处表示为“朱鸟”与下文“肭”字构成“雀肭”二字即“雀南”表示“朱鸟南宫”。释读为:“雀”字。释义为:朱鸟 

第七行第七字:“肭”字古文。通假字。与“南”字(古音na )通假,同音假借为“南”。在此铭文中作“南”字解表示南宫  。与上文“雀”字构成“ 雀肭”二字表示“朱鸟南宫”。释读为:“肭”或“ 南”字。释义为:南宫 

第八行第一字:“屮”字古文。《说文》:“草木出生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在此铭文中表示:“产生”。释读为:“生”字。释义为:产生 

第八行第二字:“明”字古文异体。象形加会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星象符号表现形态,表示月亮:下部为“太阳”的象物形态由一只羊来象形。总体构成“明”字的内涵。在此铭文中表示为“明神”,特指日、月、五星 。释读为:“明”字。释义为:明神 。

 第八行第三字:“母”字古文。在此铭文中与“拇”字通假,做“敏”字解,表示运行 。《释训》:“敏 ,拇也。”谓“敏”为“母”之假借,拇,足大指也,古作“母”。《论语-里仁》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字有运行之意。与上文“明”字构成“行”表示日、月、五星运行。《史记》【天官书】(索隐)案尔雅“北极谓之北辰 ”又春秋合成图云:“北辰,其星五,在紫薇中。楊泉物理论云:“北极,天之中,阳气之北极也。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日、月、五星行太阴则无光,行太阳则能照。故为昏明寒暑之极限也”。释读“母”字。释义为:行。  

第八行第四字:“照”字古文。《说文》:照,明也。在此铭文中与下文“王”字构成“照王” 特指“太阳”即“极南” 。表示行太阳则能照。释读为:“照”字。释义为:照 

第八行第五字:“ 王”字古文。《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运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参通之者王也”。在此铭文中“王”字与上文“ 照”字构成“照王”二字,特指“ 太阳”即“极南”。释读为:“王”。释义为:王 

第八行第六字:“休”字古文。《说文》:“休 ,息止也”。《尔雅》:休,息也。在此铭文中表示日、月、五星止于昏明寒暑之极限也。释读为:“休”字。释义为:息止。

第八行第七字:“于”字古文。介词。在此铭文中作“于”字 。释读为:“于” 字。释义为:于 

第八行第八字:“暮”字古文异体。从日,从莫。表示黄昏。本义是指日落时傍晚。在此铭文中表示昏明寒暑之极限。释读为:“暮”字。释义为:昏明寒暑之极限。

  根据以上逐字识读的结果,现将天亡簋(暂定)铭文七十九字整体竖体排列,从上向下,从右向左通读如下:

(中宮大帝)亥(滋)下,屮大壹王,出(鼐礼)三方。王(周王)祀于天室,降天作(祚),生王命。祀与王(天神):不(布)五帝作(座)、猪(朱)鸟口王。事(使)喜(禧)帝(禘)文王,岁(岁星)卜十二。不(布)吆仰王作(座)。荧惑,不(布)赫王作(座)。黄【】( 四星夹 ),不(布)含枢纽王。祀o(元气)屮(生)王(太一神),祭大(太)且(祖)王(神)降道。簋、爵 、復(簠) 壶雀肭屮(生)明母照王,休于暮。

白话释义:中宮大帝亥藏万物,滋万物于下,产生太一神出三方。周王祭祀于清廟,降天祚,生天命。祭祀与天神:布五帝座、朱鸟口(柳星)神。使吉礼禘文王,岁(岁星)卜十二,布灵威仰神座。荧惑,布赤标怒座。黄帝四星夹,布含枢纽神。祀元气,产生太一神。祭奠太祖神降道,簋 、爵 、簠 、壶致礼朱鸟南宫。产生日、月、五星运行照王(极南),息止于暮。

三.综述。

根据以上逐字释读及对整个铭文的通读。笔者认为天亡簋是西周初期康王时,周天子于宗周乐歌(雍地)进行禘礼时使用的青铜礼器簋。其铭文共计七十九字。记述了周康王用禘礼郊祭中宮大帝,产生太一神。用文王配享苍帝,祭祀天神。祈求阳气产生,祭奠太祖神降天道,致礼四时运转,天道运行的事迹。其铭文内容对于研究周王朝禘礼的具体形制内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是不可多得的考古文献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