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一)红门——南天门——天烛峰行记
(2022-03-25 17:39:39)
标签:
旅游 |
分类: 情寄山水 |
今之登攀泰山景区之路,有四,自红门至南天门,是泰山阳面正中线路。红门北林荫夹道、石阶绵延,游客被冷风吹得稀稀疏疏。峰回路转,伴中溪曲折前行,及到回马岭,山路陡然而上,风呼呼作响,却吹不去浃背的汗流。槐与松柏等蜂拥而上,从山岭上,从峡谷中,气势汹汹,大约槐挑着光秃的枝丫,汇聚成海,似千军万马,也增添了苍莽之气。抬望眼,台阶与视线的交汇处,几幢楼阁勾心斗角,掩映在丛林间,那是中天门到了。
越过石坊,豁然开朗。群山逶迤,巨峰突兀,天门凌空,气象万千。回首南眺,山峦匍匐,阡陌纵横,湖若明珠,点缀大地间。西边的傲徕峰、扇子峰黑黝黝的,如巨笋矗立,风吹势随,影影绰绰而来,跃跃欲与南天门试比高。中天门以上,游人见多。沿途历朝历代的题刻,在赞美、讴歌中,雄伟了泰山。对松山两峰夹路对峙,盘道出其间,如云梯直挂南天门,峰上古松层叠,姿态各异,却一律挺拔向上。自对松亭,开始攀“慢十八盘”;至龙门坊,又遇一段“不紧不慢十八盘”;气喘吁吁之余,继续从升仙坊登攀悬于北方的“紧十八盘”。至南天门,“天门一长啸,清风万里来”,飘来的不仅仅是清风,更是唐诗,和着李白的高呼。
天门之上是“天上的街市”,地势自西往东徐徐而上,“碧霞元君祠”在天街尽头,为全国著名道观。香烟缭绕,祈福声声,萦绕其上空。过祠西、东神门,东北向继续沿台阶上行,赫然入目的是绝壁如削的大观峰。崖壁上唐玄宗御制隶书《纪泰山铭》金光夺目,蔚为壮观;峰西刻有清康熙帝御书“云峰”两大字,下有乾隆诗刻《夜宿岱顶作》二首;各种题刻遍布峰峦绝壁。东有竹林,遮掩着东峰峭壁上的题刻。其实,这峰本称“宋摩崖”,可怜只有宋真宗封禅泰山亲撰的篆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题额几字尚存于崖壁上端,正文已被明朝人埋没于“德星岩”等字下,无处寻踪迹。
嗟呀中,拾级而上,经明代“去泰山封号碑亭”,见内并立二碑,字已模糊,然“皇帝制曰”尤明显。据专家考,此大约亦为秦刻石所立处。秦始皇封禅泰山,刻石立碑颂其德,后石上增刻秦二世颂德诏书,共222字,均以丞相李斯所书小篆而成。秦刻石命运多舛,先是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后被移置于碧霞元君祠西玉女池畔,又经火烧、水浸、“整饬”,形制不方不圆的刻石现成为仅存10字的薄片残石,
不是所有的立碑都有清晰的结局!碑亭之北不远处,岱顶玉皇庙山门之南,有碑昭然而立,不书一字。秦始皇所立无字碑或石阙,抑或汉武帝所立无字碑?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历史的烟云,笼罩着玉皇庙庙门上的“柴望遗风”匾额,岱顶风很大,足以吹开迷雾,却依旧让这丰功伟绩的所属,变得扑朔迷离。
下北天门,过后石坞,俯瞰雪卧松木间,添了一些妩媚;小天烛峰、大天烛峰如一柱状孤峰从谷底霍然拔起,直插云霄,峰顶劲松遍生,宛若烛燃烧,放出一丝秀丽焰火。沉浸在当下,我一步一步挪下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