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3.pstatp.com/large/39b4000378f15e30baf3
文|杨国英
一家企业的年会,燃爆一座城市,或许只有阿里才有这样的魔力。
9月8日的杭州之夜,就是阿里之夜——阿里巴巴18周年的“成人礼”,同时也是其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员工大会,在杭州黄龙体育场盛大开幕,这场近乎完全由阿里人自导自导的Party,其规模和专业水准,事实已不逊于任何一场明星演唱会。
一个互联网公司把18周年的周年庆办得格外隆重,这是意料之中。互联网公司比传统企业更加人格化,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种媒介像互联网一样,可以让一家公司与用户的距离如此之近。
大庆成人礼,再踏新征程!
顺应着18岁对于一个人类个体正式走向成年的转折意义,9月8日的阿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担当,这种强调对于阿里来说,不仅有展示阿里独特基因的象征意义,考虑到阿里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体,更有实质意义。正如马云在18周年庆的演讲中所说,“公司以自己利益为主要考虑,而经济体则要多得多的担当社会责任。它不是规模的差别、不是利润的差别,而是担当和责任的差别。”阿里ceo张勇的讲话也同样直白,“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冉冉升起的经济体,商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并存。”
作为一个“经济体”级别的企业,阿里是孤独的。在中国,阿里开创了中国的电商市场,深刻改变了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其对零售、物流、金融、制造业全产业的带动,远非同类企业所能比;在全球,包括BAT中的另外两家在内,当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普遍停留在本土化阶段,阿里的国际化已经让其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的一根标杆,在巨大的规模和广泛的产业布局背后,是阿里逐渐完备的全球买、全球卖、全球有、全球付、全球运的基础架构。阿里靠推动各国的零售全球化实现自己的全球化,两者协同并进,而非像西方的跨国企业一样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达到今天的高度,无论是过去和当下,这样的“经济体”在全球绝无仅有。
说西方的跨国企业以自我为中心,绝非言过其实,事实上,这可能是西方根深蒂固的商业思维,而且,由于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势已久,他们也把这种思维播撒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了全球主流的商业观念。比如,西方的商业观念中很少有赋能思维,即便他们更注重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当然,这也与他们的经济过分成熟、固化关联甚密。这其实也恰恰是后发者的优势,以零售为例,中国传统零售网络残缺不全、效率低下,这决定了,一方面发展电商可以借助强大的势能,另一方面,势必也需要电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等主观动能,以创新凝聚社会合力、克服重重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里在过去的18年里一直在以社会最根本的需求重新定义自己,正是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过程中,阿里才有了今天的体量,并且成为了一个不仅具有强大的运营创新能力,而且技术驱动底色也愈发明晰的“经济体”。这个让很多人感到惊讶、赞佩的过程,的确堪称奇迹,甚至也可能远远超出了马云和整个阿里创始人团队最早的预期,但逻辑上毫不突兀。
尽管作为一家站立在全球技术革命新浪潮上的互联网企业,阿里今天的活力相比过去可能更强了、未来的可能性也更多,但从一个“经济体”应该有的担当来看,阿里的18周年周年庆,甚至已经超出了成人礼的意味。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从马云对阿里巴巴的最新描述中窥见一斑:马云认为,在阿里巴巴突破线上线下界限和空间局限成为经济体的同时,这个经济体连接的是万千企业、品牌、创业者和生态系统参与者建设者,铺设的是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它所创造的真正未来价值却并不属于阿里巴巴自己。对6万阿里人,马云在周年庆现场也要求他们“未来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世界担当”。
18岁的阿里巴巴,当下支撑起的已经是不单纯属于它的经济体。而马云强调阿里的家国情怀、世界担当,也并非第一次。事实上,这并非简单的热血之言,甚至也不应理解为对阿里企业文化的再次阐释或阿里全球化的铺垫,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对未来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和商业文明的预言:互联网和科技变革的未来,已成为驱动全球社会前进的车轮,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挑战也会出现,这个时候,人类的担当、情怀和理想主义,必须体现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