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据《每日经济新闻》12月24日报道,截止12月23日,北上广深土地出让金均创下历史新高,合计高达5014亿元,相比2012年全年的2005亿元,上涨幅度达到了150%。
其实,本轮土地市场出现的“量价齐升”,不仅存在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更是全国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据统计,今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各类土地共成交12.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1%,其中住宅用地成交4.6亿平方米,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同比大幅增长34.2%。与此同时,今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62.2%。
我国各大城市土地出让金大幅上升的态势,不禁令部分市场人士为之担忧,“高地价会导致房价的上涨压力吗?”
依照常理推之,土地出让金的大幅上升,必然会导致未来房价的水涨船高。但是,如果细加思考本轮土地出让金大幅上升的背后因素,我们不仅没有必要为未来房价大幅上涨过于忧心,相反,反而应该为可能出现的楼市崩盘忧心。
这是因为,本轮土地市场出现的“量价齐升”现象,其背后并非是强大的刚性需求支撑,而是与过去两年土地市场受政策抑制、以及人民币升值背后的不动产投资升值预期有关,尤其与地方政府债务高压下的主导推动有关。
过去两年,受楼市调控高压、以及实体经济不振的影响,全国城市土地出让金自2010年起持续降低,2011年相比2010年减少15.4%(以100城市为参照样本),2012年则在此基础上再次减少12.6%(以300城市为参照样本),由此看来,今年我国土地市场的“量价齐升”,部分可视为过去两年土地市场萎缩的相对反弹。
而人民币今年以来的强劲升值态势,亦实际上助涨了未来房地产升值的预期,截止日前,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已逾2.7%,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更是屡创汇改以来新高。而在A股持续不震、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之下,民间资本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涌入房地产市场,以对赌在人民币强劲升值态势下的未来不动产升值。
与上述相比,更为核心的是,自2009年大规模刺激导致地方政府产生巨额债务后,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不减反增,今年国家审计署抽查了36个地方政府,其中就有9个地方政府债务率超过100%。而在地方债务持续高企、税收分配比例仍未向地方倾斜之下,地方政府欲保证地方财政的正常维持,别无他路可走,只能将手伸向土地市场。而只要楼市景况稍见好转,地方政府则更会“两手并抓”,一是暗自松绑年初“国五条”以推动房价上涨,二是大幅增加土地供应量。
但是,土地市场持续萎缩后的相对反弹、以及人民币强劲升值所带来的不动产追随性升值,仅仅是阶段性的“利好”堆砌,而没有真正的刚性需求作支撑,无论是楼市、还是土地市场的短暂好转,均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以北京市为例,据去年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摸底调查,2012年北京市的住房空置率已接近30%。
而论及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的土地市场“量价齐升”,在本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加强保障性住房”、“推动农地公平入市”后,不仅极难持续,而且还可能是我国楼市彻底转向的另类标志——1980年的香港土地市场,亦曾“卖地收入创记录”,该年度香港土地出让金高达上一年度近4倍,但是经过1981年的震荡微降之后,1982年香港土地市场和楼市随即进入崩盘阶段,地价和房价该年度跌幅普遍高达50%,香港土地出让金直到1993年才得已反超1980年的水平。
本文发于《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