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国英:多重矛盾压出公路还贷“免息”呼声

(2012-02-08 11:51:48)
标签:

财经

重庆

二级公路

地方债务

地方政府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我国2009年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代养路费等“六费”、并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站后,全国多个地方面临二级公路债务的还贷压力时,“免息”呼声日益纷起。

实际上,在当下地方债务平台融资持续受限、前期债务短期内还款压力剧增、以及保障房等项目地方投入持续加大之时,此番多地政府对二级公路债务提出的“免息”呼声,仅是当下地方债务面临多重矛盾的一个缩影。

回顾成品油税费改革两年多、以及随后对二级公路收费站的陆续取消,必须承认,此项政策对于繁荣汽车消费、提高物流水平、理清税费乱象、以及抑制地方盲目投资冲动,可谓效果明显。同样必须承认,当初为之设立的解决机制,表面看来亦是相对科学的:对于地方日常运输管理和公路桥梁建设养护费用,中央从每年新增成品油消费税中,以2007年“六费”收入为基数(并逐年少量增加)通过转移支付返还给地方;对于地方二级公路负债偿还以及人员安置等支出,中央通过专项补助资金形式,以“西部省市补贴60%,中部补贴50%,东部补贴40%”为标准逐年补助。

在上述解决机制中,中央通过每年新增成品油消费税收入,转移支付地方运输管理和公路桥梁建设养护费用,这一点至今没有太多异议。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站后,所形成的二级公路巨额债务偿还的解决通道,其弊端却日益显现——这是因为,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逐年分批到位(以重庆二级公路债务余额280亿元中央补贴60%为例,中央每年对此拨付专项款仅为10.05亿元,由此可推断中央专项补贴资金到位周期约为17年)。在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提前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中央每年的专项补贴资金尚不足支付利息(当下地方二级公路债务利息在4.5%—5.5%之间,以重庆为例每年需支付利息13亿元左右)。

而欲对二级公路债务提前还本付息,之于当下的地方政府而言,显然是毫无可能的。其一,自去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我国地方债务(截止2010年底)高达10.7万亿后,商业银行持续收紧了地方债务平台的融资,虽然去年10月财政部牵头启动了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但是“远水难救近火”,一者额度有限年内(2011年内)总额仅约251亿元,二者自行发债试点仅为广东、浙江、上海和深圳四省市。其二,我国巨额地方债务自2011年起即已进入还债高峰,截止2013年前地方政府每年需要还款高达1万亿元左右,其后每年仍将有每年5000—7000亿元的还款压力,在巨额的还款压力下,虽然银监会近期有可能出台地方债务部分展期(延期)的政策,但依然难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短期内巨大的还款压力。其三,在地方政府融资难续、还债紧迫之下,2011年开启的“十二五”保障房建设新政,巨额的建设资金更令地方财政难以为继,仅以2011年全国兴建1000万套保障房为例,总需资金高达约1.3万亿元,而中央专项资金补贴仅为1030亿元,亦即是说近1.2万亿巨额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自筹,而之于整个“十二五”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而言,则地方政府所需筹集资金将高达4万亿元以上。

在地方政府提前还本付息绝无可能之下,面对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尚不足支付每年二级公路债务利息之时,多地政府纷纷提出免息的呼声,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这种苗头其实早于去年4月即已变相显现,其时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公司面对近千亿元的债务,无能为力地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

虽然,数额仅为5000亿元左右的全国二级公路债务余额,之于总额逾10万亿元的巨额地方债务而言,显然够不成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当下二级公路还贷压力所引发的免息呼声,却深刻反应了历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巨额地方债务,正面临着多重矛盾——这种矛盾,之于项目本身而言,是“短贷还款压力大”与“长投资金流动慢”之间的矛盾,之于税费改革而言,是“事权”与“财权”两者分配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而之于投资效能而言,则是“短期经济增长”与“中长期边际效应递减”(以及“财政债务压力持续加大”)之间的矛盾。

对于二级公路的还贷压力,免息固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对于多重矛盾纠结的巨额地方债务的化解,则显然远不是“免息”那么简单——其背后牵扯着财税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更深层次的经济转型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则需要更为系统的顶层设计才能予以解决。

 

本文发于《东方早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