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国英:开闸地方债提升央行“独立性”

(2011-10-26 15:25:28)
标签:

财经

地方债

央行

独立性

10月20日,财政部宣布,批准浙江、广东、上海和深圳四省市,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行3年期和5年期债券。

虽然,首批发债总规模被限定在229亿以内,但地方债发行的真正开闸,不仅为未来持续深化的城镇化解决了融资通道,更为当下高达近11万亿的地方债务提供了缓解机制——当下地方债务已到了危急关头,如果算上地方政府的直接举债(教育、医疗等方面),我国地方债务总额可能已高达15万亿左右。即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11万亿核算,今明两年,地方政府集中到期债务本息的偿还亦接近5万亿元。

此番,中央政府通过试行地方债自主发行,为高额地方债务提供应急缓解机制,而不是指令(或变相指令)银行持续放贷“以新换旧”。一方面说明,数额巨大的地方债务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持续放贷会将风险累积恶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历年相比,我国央行“独立性”得到了相应提高。

如果时间回到从前,此种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处置方式,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由财政部发行相应的债券,指令央行出面认购;另一种是让央行放低利率、并相应增加信贷额度,配合地方政府通过“以新换旧”还贷。

上述两种方式,均以弱化央行“独立性”为代价,为地方债务买单(或变相买单)。且由此会持续助推地方政府的负债“投资”冲动,更可能加剧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我们承认央行“独立性”相应提高的同时,如果对本轮巨额地方债务的形成、以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其兆始及恶化,亦来自于我国央行的“相对不独立”。

本轮地方债务危机,始于2008年中央政府为避免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在作出4万亿元中央直接投资的决定后,央行随即全力配合支持,并于其后两年放发逾十万亿元针对性的“配合信贷”。

当然,在我国经济遭受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刺激内需、带动就业,就阶段性而言有其合理性。纵观今日所谓央行独立的欧美,在其债务持续恶化之下,亦不得不弱化相对央行的“独立性”,以配合其经济的复苏。

但是,本轮刺激性投入的过大,以及相关项目过程监管、基本效率评估的相对缺失,直接带来了今天风险权重较大的巨额地方债务。

无论是巨额地方债务隐患的警示,还是持续高企的通胀水平,以及利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逐渐开放的要求,似乎均在说明我国央行有加速“独立性” 进程的必要。

如果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因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货币流动的相对稀缺,此时为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相对可以容忍较高的通胀水平——亦即是说,此阶段政府“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要大于央行“价格稳定”首要任务的重要性。

但是,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32年后,我国早已由改革之初的资本极度稀缺,变为今天外储逾3万亿美元的全球外储第一大国。此外,无论是通胀的高企、资源的供给,还是环境的制约,均要求我国尽快改变过于依赖投资的粗放式增长。这就说明,过去因发展水平的滞后、货币流动的稀缺,所赋予政府“经济增长”重要性大于央行首要任务的“价格稳定”,在事实层面的合理性而言,已不复存在。

当然,就“经济增长”而言,“十二五规划”已将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降为“十二五”7%,这与“十一五”期间11%的增长均速相比,大幅下调了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之于下一阶段发展的相对放缓,给央行“价格稳定”真正作为首要或唯一任务,提供了可能性。

在自主发行试行以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之际,我们更应该反思,正是在央行“独立性”相对缺失下,经由制度性诱导,才形成今天数额巨大、风险巨大的地方债务。

之于当下,在通胀持续高企、金融开放进程加速、经济增长急需转型之时,我国应尽快通过顶层设计,提升央行在法律层面的地位,给予央行更大的独立性。此外,在组织、职能方面,更应给予央行更大的空间,以确保其中长期“目标理性”的达成。

 

本文发于《国际金融报》,有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