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鲁迅故事新编杂谈 |
鲁迅《故事新编》
《自序》1935.12.26
(作者)后来虽然偶尔得到一点题材,作一段速写,却一向不加整理。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补天》1922.11
女娲睡醒后觉得无聊,到海边团泥玩儿,竟然变成了人,后随觉得疲倦,却还是不自觉地用紫藤甩出泥点子,又变出许多人。
然后天崩地裂,海里飘着山,山上有人,人们对女娲说着文言文,女娲听不懂,被他们闹得心烦,就把山放到了巨鳌背上,不知背去了哪里。
又看见自己什么,又有许多人在打仗,也说着文言文,女娲很生气。
然后去补天,累死了。站在女娲尸体肚子上的人,自称女娲的嫡派;然后又有秦皇汉武派人寻巨鳌背走的仙山。其实仙山早已沉入海底,直到现在不过发现了若干野蛮岛。
《铸剑》1926.10
王妃抱了一回铁柱而受孕,生了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想把这块铁铸成一把剑。当时眉间尺的父亲是天下第一的铸剑名工,于是被选中铸剑。
历时三年,眉间尺的父亲铸成雌雄两把剑,他料到大王为了防止他给别人铸剑,会杀了他。于是将雄剑教给了已怀有身孕的妻子,雌剑献给了大王,果然如其所料被杀,还被分尸。
十六年后的夜里,一只老鼠作作索索,掉到了水缸,眉间尺玩弄起来,时而心绝,时而心软。她母亲叹气说他还是这样不冷不热,怎么能替他父亲报仇呢?
于是眉间尺就听他母亲讲述了父亲的悲惨故事,第二天就带着宝剑进城报仇去了。
大王正游山打猎归来,民众很多人观看,眉间尺与一人起了争执,此间被人识破告了密,而眉间尺不知道。
眉间尺来到南门,遇到黑色人。黑色人要替他报仇,眉间尺就把头砍下,把剑交给了黑色人。眉间尺的尸体就被狼吃了。
大王对游山并不感兴趣,加上有密报说有刺客,所以闷闷不乐。有人说个善于玩把戏的人,于是招了进来,就是黑色人。他让架起金鼎,然后把眉间尺的头颅放进去煮,果然头颅和沸水舞动起来,后来头颅沉到水底,大王过来看,黑色人趁机把他的头颅砍了下去,也掉进金鼎里,黑色人也把自己的头砍了进入。大王的头被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头合力咬死了。然后都煮烂了。
人们分不清哪个是大王的头,于是一起葬了。然后就是百姓看国王的葬礼。
这篇很有故事性,很有可读性。
《奔月》1926.12
羿打猎归来,只打了些乌鸦麻雀,而嫦娥早就吃腻了乌鸦炸酱面。
因为羿多年打猎,早就打得虎兔全无,能打到麻雀已经是稀罕了。
第二天羿骑马去了更远的地方,误射了老太太的黑母鸡。老太太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羿,曾射过野猪杀过杀。老太太笑他说谎,近来常听人说那是逢蒙干的。
最后羿用炊饼和箭做抵押,换来了黑母鸡,然后奔回家中。路上遇到了逢蒙的暗算,但羿凭借高强武艺毫发无损,并且也没有惩治逢蒙,就着急回家了。
回家后发现嫦娥吃了仙药奔月去了,羿很生气用射日弓连射三箭,月亮就是抖了一下,毫发无损。也许他真的老了。
羿吩咐女仆赶紧做盘辣子鸡,实在太饿了,明天去找道士再要副仙药,吃了去追嫦娥,然后让仆人给马四升白豆。
趣味性较强,结尾似乎并不算是一个结局。
《非攻》1934.8
这篇小说基本是将《墨子·公输》的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并且作者又给脑补了很多吃喝拉撒、尴尬无聊的小事情。
意图就像大话西游、水煮三国一样,把书本上的圣人,拉回到现实,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墨子、女娲、后羿、大王等等一样地要吃喝拉撒,一样地要吃闭门羹,一样地遇到大雨会被淋成落汤鸡,一样地会做出蠢事,一样地会做出尴尬可笑的事,也会扣脚趾,也会挖鼻屎,被蚊子咬了也会痒,咬在脸上也会起个胞,吃不饱也会饿,饿了也会难受,穿不暖也会冷,冷了一样打哆嗦……
世上本无神,不过是人造出来的;世上也无圣人,也不过是人造出来的。鲁迅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个神,而是要把这一类的权威、圣人,用戏谑的语言展现他们和凡人一样正常的思想行为,把他们打回原形。这在鲁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人们盲目地崇拜谁,鲁迅就把谁打回原形。
《理水》1935.11
大禹治水的故事。依然的反讽的基调。讽刺随处可见,讽刺主题大小不一,基本是只要逮住机会就挖苦讽刺一番。并不是因为要讽刺什么,所以写了故事新编;而是要写故事新编,在写得过程中有可讽之处便去讽刺。
故事有一定的趣味性、可笑性。
《采薇》1935.12
辽西的孤竹君想传位给老三叔齐,而叔齐一定要让给老大伯夷。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也逃走了,两人相遇后住进了周家的养老堂。
而两人要阻止武王伐纣,终于伐纣成功了。两人决定不吃周的大饼,先去华山,结果天下太平周王放放马于华山,并且在那里被强盗羞辱了一番;又跑到了首阳山吃薇菜,再也不吃周的大饼。后来一个丫头嘲笑他们,天下都是周王的地盘,薇菜也是周王的。于是他们不吃薇菜了,上天可怜他们让母鹿给他们喂奶,结果他们贪心不足想吃鹿肉,结果鹿再也不来了,他们相抱着饿死了。
文中多是讥讽的笔调嘲讽伯夷、叔齐的顽固、虚伪、猥琐。当然只要有可疯的机会,文中的人事物都是可以拿来讽刺的,作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塑造人物形象,而是在情节发展抓住一切可以联系现实、用以讽刺的机会,来针砭时弊。所以并不能说哪个是正面人物,哪个是反面人物,贬低水,褒扬谁。有时强盗也可爱,圣人也可鄙。
《出关》1935.12
先是两次孔子拜访老子的情节,然后老子说只有我了解孔子的底细,孔子以后是容不下我了,于是出关。
老子出关欲爬城墙,被巡逻的逮住,后给讲了《道德经》讲得大家七倒八歪、昏昏欲睡,最后让他把《道德经》写下来,然后给了十五个饽饽算作报酬,才放他出城。
本文是对老子、孔子、道德经的戏谑、讽刺。
《起死》1935.12
庄子去楚国,路上遇到骷髅,觉得可怜,请司命大神将他复活了,是一个汉子。
汉子起来发现衣服、包裹都没有了,便缠住庄子不放,庄子后悔了想让他再次死去,结果司命大神没有出现。于是请来了巡士,巡士口头教训了一顿庄子后,才发现原来是庄子。于是放他走了。
结果这个汉子又缠住巡士不放了。
这篇文章说明,你以旁观者角度,看到的令人同情、可怜的人或事,实际上绝不是你所认为的那样。当你以当事人的身份参与进去时,你或许会发现,原来觉得可怜或同情的人或事,竟是这样得令人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