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鲁迅彷徨杂谈 |
《长明灯》1925.3.1
他要去熄庙里的长明灯,认为这样就不会有蝗虫,就不会有猪嘴瘟。但长明灯据说是梁武帝时传下来了,已经是吉光屯的一个象征、一个不能缺少的一分子了,并且传闻长明灯熄了,吉光屯就会变成海,人们就会变成泥鳅。
三角脸、阔亭、方头、庄七光、灰五嫂等人谈论如何阻止这件事,阔亭说打死他算了,但被否定。灰五嫂建议去他伯伯四爷家商量商量。
他们决定先去庙前看看,于是就碰到他了。他要亲自去熄灯,但打不开庙门,于是声称要放火。
于是方头和阔亭告诉全屯人,跟着郭老娃去了四爷家。四爷说这种子孙真该死,阔亭就提议打死。郭老娃建议,把他立即拖到四爷家,锁起来。但四爷说没有房子。最后就锁到了庙里。
最后是一群孩子在猜谜语,又把他放火的事,和着谜语,编成不伦不类的歌谣。
故事就是一个人想熄灭长明灯,一群人阻止他,把他关起来了。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很平淡。可能作者想表达点什么东西,但终究很隐晦。如果要表达点什么东西,也不过是鲁迅那翻来覆去的主题吧。
《肥皂》1924.3.22
这应该是发生在袁世凯推孔复古时期的故事。
四铭在大街上看到祖孙两个女乞丐,人们说小的是孝女(十七八岁),得了东西都给祖母吃,自己饿肚皮。周围的人只有一个捐了钱,其余都没有,四铭也没有捐钱。有两个光棍说买两个肥皂,给这孝女咯吱咯吱洗一洗,好的很。
四铭就想起给太太买块肥皂了,买肥皂时候精挑细选,还要求打开包装看,被那伙计说了一顿可恶的话,几个学生也附和着说笑,他听到有一个用英语对他说了句“恶毒妇”。
回去就把这事说给太太听,又问儿子学程这单词的意思,学程不知道,四铭就开骂了。说学生没道德,社会没道德,再不挽救,就要亡国了。
吃晚时,四铭继续教训学程,让他学学孝女,说你们这些学生将来就成了那两个光棍。接下来四铭太太把四铭狠狠骂了一顿,认为四铭是想把那孝女弄来,用肥皂洗一洗,和光棍的心思是一样的,简直不要脸。
这时候何道统,卜薇园来商量征文题目,四铭念念不忘,又讲了一遍孝女和肥皂的故事。建议以“孝女行”为题,还大言不惭地说,他从旁考察了好半天,竟不见有什么人给一个钱,这岂不是全无心肝,正好借此针砭社会。而当时在场的四铭和卜薇园都没给钱。何道统对于肥皂的事,笑得不能自禁,而四铭还是一脸严肃、一本正经。
第二天四铭太太就用上了肥皂,以后就一直用了。
依然是那个老掉牙的主题,无情、用力讽刺四铭的虚伪。
《孤独者》1925.10.17
讲述孤独者魏连殳的故事。
魏连殳的祖母死了,他回去奔丧。他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并且行为孤僻。亲戚们本来准备好合伙儿跟他斗争,要他按照老规矩办丧,没想到他都答应了。在治丧过程中,该哭的时节他一声也没有哭,等到盖棺定论了,众人要散了,他嚎啕大哭,劝都劝不住。后来他解释,他哭得是孤独者这一类人,而祖母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遗产,主要是房子,给了家里的女工。引起亲戚的极大不满,一直企图将女工赶出去。
后来他因流言蜚语而失去工作,渐渐地落魄了,还托我替他谋个活儿干,这当然不是他一向的风格,可见落魄到何种地步了。
后来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又发达了。但依然孤身一人,不结婚,钱到手就花掉,东西买了又卖掉、或破坏掉。
最后死了依然没有留下任何遗产,这让他的亲戚又很不满。棺材又被钉上了,在众人的哭声中,我抽身退了出来。
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魏连殳的与众不同、不拘一格、超然物外,而人们总是活在世俗中的,一个超然物外的人,势必要成为一个孤独者。既然魏连殳要决心做一个精神自由、随心所欲的孤独者,那就要接受在物质生活或世俗眼光的责难或者为难。鱼和熊掌兼得,那恐怕是很难有的。
《示众》1925.3.18
这篇讲人性中的好奇、看热闹行为。凡是能引起人们好奇心、或热闹的事,人们总是挤破脑袋去一瞧究竟。这实在是心理学家要研究的行为现象。
夏日京城的街道上,卖馒头包子的胖孩子,边打盹边喊着:刚出屉的热包子。其实是凉的。
忽然胖孩子跑到对面马路上去了。原来一个巡警牵了一个人。接着各路看客就来了:秃头的老头、红鼻子胖大汉、抱孩子的老妈子、小学生、挟洋伞的长子、车夫……里三层外三层的聚拢起来。前面的时刻留意着自己的位置,怕一不小心被人挤了去;后面的伸长了脖子往里瞧。一个退出了,一个随即补上。
接着胖孩子被打,应该是被老板打的,然后胖孩子就退出去继续“刚出屉的热包子了”。
忽然人们听到叫好声,一齐回头看去。原来街道上一个车夫跌倒了。人们离开巡警这边,又去看车夫。而车夫揉了揉膝盖,拉着洋车混到别的洋车里面去了。
人们又恢复了清闲,胖孩子瞌睡着,喊着“刚出屉的热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