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呐喊鲁迅简介杂谈 |
鲁迅《呐喊》
《狂人日记》时代不同了,没有体会到痛斥封建礼教的意味。只觉得这个被迫害妄想症者的妄想,还比较有意思。
《故乡》
主要讲述我和闰土曾经的亲密无间和现在的如墙隔阂、以及第二代人水生和宏儿的相识。作者希望,下一代人,不要像自己这样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要像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要像杨二嫂之流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借此,作者发表了关于希望的见解: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也就是说,只要大家都有了共同的希望,那么就有实现的可能。
《孔乙己》1919.3
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令人同情的人。孔乙己有自身的懒惰不成器不争气,可终究不是什么狡猾邪恶的人。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他是酒店里被人打趣,给人带来快乐的人。
然后为生计所迫,干了偷窃的行当。他是这样一个懒散而又没什么计谋的人,干偷窃的下场,可想而知了。终于被人打断了腿,最后一次来喝酒,竟然是用手走来的。但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来过了,大概是死了,粉板上还记着他一直欠着的十九个钱。
《药》1919.4
夏四奶奶的儿子瑜儿,反封建反清朝,被夏三爷举报,而被杀。华老栓、华大妈的儿子小栓得了肺痨,吃了沾满瑜儿鲜血的馒头,但终究死了。
华大妈上坟时,遇到了同样上坟的夏四奶奶。
有点故事趣味。
《阿Q正传》1921.12
共九节,可以算作中篇小说了。
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想入非非而将现实与想象混淆。
开始给人家,赵家做工,后来竟然被一向鄙视的王胡教训,接着又被钱家大少爷(“假洋鬼子”)打了,随即把气撒到小尼姑身上,摸了尼姑的脸。
此后就想起女人来了,接着在赵家,对吴妈表白:我和你困觉。跪倒在吴妈面前。接着被赶出赵家,也再也找不到做工的活计了。而一般去找不及他的小D做工了。结果两人互揪辫子,僵持了个平手。没有生计,走投无路去了尼姑庵里偷萝卜,吃完萝卜就打算进城了。
再回到未庄时,便有点体面了。原来进城给举人老爷做工了。地位直线上升,甚至与赵太爷平肩了。后来人们发现他原来跟人干了小偷的勾当,还是个跑龙套的小偷,从此又走向末路。
接着举人老爷乡下避难,因为“革命党”的传闻,搞得赵太爷等人人心惶惶,阿Q因此觉得革命党不错,想着要投降革命党,要参加革命党;想着想着就以为真成了革命党。后来举人老爷、假洋鬼子等人倒成了革命党,赵家被抢,阿Q还埋怨革命党没有叫上他。后来误抓入衙门,本来与他没有关系的事,因为自己想象与现实的混淆,驴唇不对马嘴、误打误撞地正好对上了抢劫作案的逻辑。结果成了杀一儆百的范本,游街枪毙。
《社戏》1922.10
写长大后看过二次戏,第一次找不到位置,又觉得敲锣打鼓吵得慌,走了;第二次因义演去看戏,结果不懂得欣赏艺术,没什么看头,而招牌戏子小叫天又迟迟不出,我又嫌弃挤得慌,又出去了。
借此回想起,十二三岁时,随母亲回外祖母家,看社戏的情形。下午没有船,家人又不放心,我没能看戏,我很不高兴。晚上小伙伴儿双喜出主意,和一群小伙伴儿划船带我去看戏,母亲外祖母不放心,双喜说可以写包票。一路上期待焦急的心情,随处可见。看到一些热闹武打的戏,后来老旦的唱,左等右等不下场。于是就又划船回去,中间饿了,大家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生火煮了吃。
第二天下午又去钓虾时,我对六一公公说豆好吃,他很高兴,夸我有见识,于是送了罗汉豆给母亲和我,夸我一定中状元,母亲一定有福气可以写包票。但我觉得昨晚的好吃。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件小事》1920.7
写我坐人力车,车夫遇到一个倒了的老太太,而她的摔倒主要还是由于她自身的原因,并且我确信她并没有什么事,而她却说:我摔坏了。
我意思让车夫赶紧走。而车夫却停下来,扶着她去了巡警分驻所。巡警过来告知车夫不能拉我了,我觉得车夫很高大,而我却显得很渺小,自觉惭愧,给了一大把铜元让巡警带我教给车夫。而又不知给他铜元的意义是什么。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哪怕她是讹人的老太太,我也要去扶,我也要坚守我的人生准则;要知道,你的信仰,一旦有一次不遵守,从此便再也没有了这个信仰;人生的意义就彷徨了,就像鲁迅一样,所读过的子曰诗云都不管用了,所学过伦理道德、真理价值观都崩塌了。
而这车夫,对信仰义无反顾地坚守,给予了鲁迅力量和勇气。
《鸭的喜剧》1922.10
这篇小说大概是对爱罗先珂君的隐隐思念吧。讲述了爱罗先珂君,喜爱养动物的趣事。开始买了小蝌蚪放到荷花池,后来又撺掇养鸡,后来又买下四只小鸭子,结果把荷花池的蝌蚪吃了(这里大概能符合鸭的喜剧主题吧),小鸭子褪去黄毛的时候,爱罗先珂君回祖国去了。鸭子长大了,夏去冬来,却没有爱罗先珂君的消息,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指寂寞而嚷嚷的北京)上“鸭鸭”的叫。
《端午节》1922.6
讲到一个叫方玄绰的人,既做教员,又做官僚,有句口头禅和处事理论,叫做“差不多”。他的“差不多”的意思是人性是差不多的。现在学生骂官僚,等学生当了官僚,又会做和老官僚一样的行为;当兵的打车夫,车夫当了兵,依然会打车夫,兵当了车夫,依然会被兵打。所以无需过多地指责什么,反抗什么。
接下来教员罢课,要求政府补欠薪,后来流了点血,终于补了;官僚也要求补欠薪,要求自己亲自去领,方玄绰不愿意看领导脸色,不去。后想去,又银行关门了,等初八。
然后就是端午节前夜,方玄绰没有拿到薪奉。让小厮赊了两瓶酒。继续读《尝试集》。
写得条理不算清楚。
《兔和猫》1922.10
三太太买了两只白兔,生了第一窝兔子而后来小兔崽子却都没了,大家怀疑是遭了黑猫的毒手。两只大兔又重新开凿了洞穴,生了第二窝7只小兔。三太太怕再遭毒手,就放进箱子,亲自照看,并且监督着每只小兔都能吃上母兔的奶。
我为第一窝的两只小兔的死很不平,觉得造物太胡闹,于是要反抗。
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风波》1920.10
七斤每日进城撑船,能带来一些奇闻,在村里成了一名出场人物。
一天听说皇帝坐了龙庭,赵七爷来了,说剪了辫子书上一条一条的有罪状。村人大多回避七斤,也不听他讲城里的故事了。
一天回来,七斤嫂很高兴,说赵七爷又盘起头了,皇帝大概不坐龙庭了。村人又给他们相当的尊敬了。九斤老太做了八十大寿,小女儿六斤也裹了脚,一瘸一拐地帮七斤嫂做事。
文章思想:人们就是这样麻木、随波逐流地生活着。闹革命就剪辫子,皇帝出来就留辫子,而这背后的原因没有人去管,只是跟着时代潮流走,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只要能生存就行。至于最后六斤的裹脚,没有什么好批评的,千百年来裹脚惯了,新文化思想还没有吹到这片土地,他们不过是按部就班地活着罢了。
《头发的故事》1920.10
先生N讲述剪头发的经历,开始被人骂,后来骂人的也剪了,多么可笑。并讲了一些感慨,现在我们这一代痛苦地、在质疑谩骂、甚至生命危险中,追求自由平等,一生可能都是痛苦,而追求来的自由平等只给了后人享受了,这有必要有价值吗?女人也不必着急剪发,嫁了人不想什么自由平等,不是很幸福吗?如果去想,不是很痛苦吗。
《明天》1920.6
这篇小说并不在于表达什么思想性,所以也没有什么思想性。主要是描述几个人及相关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没有什么野心大志向,只不过日复一日地活着。作者既没有赞扬,也没有批判,明天依然活着,依然这样地活着,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如果你喜欢随心随性地活,那这样的生存状态也挺好;如果你是个雄心壮志的人,那么你可能觉得这样的生存状态太没价值了。
单四嫂子每夜纺纱作为生计,为儿子宝儿看病,然后宝儿治而不愈,死了。然后大家(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掌柜等等)帮忙料理丧事,有可能还要借机沾点小便宜。然后作为一个母亲的单四嫂子对宝儿的思念。还有单身汉们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这个寡妇的小小觊觎。
这就是这里这时人们的生存状态,无论哪个人都是无可厚非的。
所有人都在今夜恢复了寂静,都去睡了,包括单四嫂子;只有夜在期待着黎明,还有狗在叫着。
《白光》1922.6
陈士成考了16次,依然落榜,如今已是50多岁的人了。因为考试,耽误了一生。
这次落榜,让他又幻想起祖先埋下的宝藏,借着月光(白光)的指引,在屋子里挖起土来。挖呀挖,乱七八糟的砖头瓷片,最后挖到人的下颌骨,仿佛在嘲笑他。
他忽然想起什么,神经质地连夜要去山里。结果第二天发现死在了湖里,身上没有衣服。无人认尸,由地保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