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制小教具、小制作应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宜川县西郊中学
王菊霞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的课题《初中物理自制小教具、小制作应用研究》,于
2014年12月申报,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教育。。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本课题从应用着手,以物理概念、规律及科学方法的知识应用为特征和出发点,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能力发展为主旨,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重视开展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初步明晰和形成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1)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2)物理知识在科学探究与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及形式。
(3)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物理知识在其中的促进作用。
2、研究内容: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是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对世界进行改造,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也处处与生活相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2)体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在生活中能感触到的。初中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抽象思维能力差,物理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着重注意引导同学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引导他们及时解决,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的价值,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感到物理是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尤其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它是可以改造我们身边这个世界的一种力量。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现在的学生大都生活在糖水中,家务事都很少做,他们的动手能力非常弱,课题组想在指导学生自制小学具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动手的能力,这也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假设和创新之处
(1)、巧用自制教具来源感受物理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善用自制教具简易型,活跃课堂气氛。
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寻找,老师演示使用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师再予以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
(3)、活用自制教具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物理教具是帮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它的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在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本课题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并且研究方案总体设计合理,研究内容切实可行,操作简便,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完整性。
作为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并有目的的将物理学最新近展和物理科技的最新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纳入到日常物理教学当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科学
技术
社会"STS意识,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物理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另外,通过探索物理规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以及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揭示了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藏的知识与规律,并努力尝试将其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军事、医疗等领域生活实践当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积极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自主创新的科学实践能力。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小制作所需材料大多源自日常生活用品,选择课本上的一些“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实例,简易而且可操作性强,教师并做适当的指引。
五、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在八年级和九年级开展研究,确定以年级为单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了解相关的教具、学具的制作过程与要求,希望学生通过这些资料能仿制一些小教具;
(2)、行动研究法:
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发现并解决物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根据教育实践的动态流程不断充实或修正方案,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研究;
( 3)、经验总结法:
收集与课题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事实材料,分析积累资料,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及其作用和意义进行中期阶段小结,总结。
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主题与专题的具体实践和实证性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应用层面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物理实践活动(如小制作活动、实验操作比赛、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观看科幻影视录象等)寻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物理教学的途径。
七、研究的进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1.课题的申报:该课题于2014年12月申报。
2.开展有关趣味物理的知识讲座及小制作展示
第二阶段:中期实时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
分知识点进行研究,由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学具,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找出研究不足之处,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调整了研究方向,为以后的课题进展做好准备。本阶段的重点是对师生制作的学具、教具与课堂的结合进行了研究。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根据阶段进展情况分析写出总结报告,进行资料的整理、汇编(包括教学案例、论文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我校的物理活动中心----学生课外小制作的基地
学校对我们这个课题非常重视,我们的学生有什么好的想法,苦于没有办法制作时,可以在我们的活动室得到帮助,我们的物理老师会与他们一起来制作,来完成他们的想法,当然这对物理教师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我们在努力中,相信这个基地将会学生心中留下创新发明的火种。
(二)创新性自制实验器材
课题组老师与学生一起仿制、研究开发的低成本自制仪器。这部分自制实验器材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直接解决了因课程改革后实验室器材配备不全,造成缺少仪器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二是更新了理念,没有配备器材就无法做实验的观念被课题组教师彻底摒弃。
(三)与师生课外制作的教具、学具相关的教案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制作的小教具、学具在课堂中有典型应用的案例总结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在教案中,我们着重体现了小教具、学具的易得性、直观性、低价性。参加研究的老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想象、创造的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研究成果主要以下面形式呈现: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