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赛绣——我指尖上的“甜蜜之梦”
“日月同辉照神州,巧手银针步千秋。传统工艺世代传,由此享名‘柯赛绣’。昔日岁月岂回生,无数记忆被尘封。绣娘巧设图案花,亲手相传儿女承。创新时代展风采,刺绣梦想我怀揣……”当一位满怀深情的哈萨克族男歌手为我吟唱这动人心弦的诗歌时,我深深地陶醉了。在新疆尼勒克县推出的《歌舞画卷“甜蜜之梦”——柯赛绣》演出中,我的名字一次次被唱响。伴随着这场演出,我的生命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我想,我离自己那个走向世界的梦想正越来越近……
传承
说起来,我诞生于公元16世纪末,我的名字源于一位美丽而智慧的哈萨克族女性——柯赛·阿娜。据说,她不仅心灵手巧,在部落中也有极高威望,是巾帼英雄。柯赛·阿娜有4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毡帽四个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团结一心。她设计的多种绣法和图案,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鉴于柯赛·阿娜对部落的卓越贡献,其部落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是极少见的。

在传统哈萨克族牧民家庭中,以勤劳质朴著称的哈萨克族妇女将各种各样的图案绣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手绢,大到被褥。我——柯赛绣,经过代代传承和革新,成为人们用以装点生活、传承文化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充分体现哈萨克族特点的基础上,我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刺绣工艺,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韵。

在民间,我的地位日渐重要,呈现出浓郁的哈萨克族文化特色及典型的地域文化特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也日益成熟。发展到现在,我已囊括了十字绣、钩绣等七种绣法。我的图纹主要取材于各种动物、花果,以及吉祥喜庆的民族图案。因为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发展
诚然,我是属于哈萨克这个民族的,但说到对我的发展和完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做了大量工作。2007年,尼勒克县为我注册了“柯赛绣”民族手工艺品商标;2008年,尼勒克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刺绣之乡”:2010年,我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万名绣娘对我的展示创下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目前,尼勒克县已有39个刺绣专业村、17个刺绣协会和1个刺绣厂,万余名妇女因为我走上了致富路,我成了尼勒克县的骄傲。

特别要提的是,尼勒克县喀拉苏乡柯赛绣民族刺绣厂厂长巴哈夏古丽对我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巴哈夏古丽从小就喜欢妈妈的绣艺,1998年,她在乌鲁木齐市学了一年的民族服装设计。第二年,她回到故乡,在妇联的支持下,在喀拉苏乡开了一家小刺绣店。

柯赛绣图案精美,独具风韵。
刺绣店虽小,但由于巴哈夏古丽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出的绣品精美且富有民族特色,没多久,她的刺绣店在当地就有了名气,制作的小花帽、箱包、饰品等非常受欢迎,不少外地人也慕名前来购买。巴哈夏古丽一个人既要制作绣品又要跑销售,渐渐忙不过来了。
2004年9月,尼勒克县成立了集妇女培训、开发设计、原材料供应、技术指导、加工生产为一体的柯赛绣民族刺绣厂,巴哈夏古丽被推选为厂长。通过培训,为这个刺绣厂加工绣品的妇女达到1800余人,月收入高的可达到近3000元。
梦想
人人都有美丽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走出尼勒克,走出新疆,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骄傲。就像那位歌手唱的那样:“东方之国再昂首,祖国怀抱百花秀。柯赛之绣愈娇美,绣娘奋进共携手……”
2012年7月28日,10494名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尼勒克县绣娘,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愿望,绣出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这一天对我来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因为我让人们从绣品中看到了草原的青翠、江南的毓秀,看到了蓬勃盎然的生机,各民族文化在我这里相融交汇,相映生辉。

近两年,为了让我更美好,政府一直在寻求着突破的途径与方法。在江苏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下,苏绣大师姚建萍及徒弟去年在尼勒克举办了3个月的苏绣培训班。在大师面前,我就像个孩子,渴望着被引导、被包容、被赞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领略着精致细腻的苏绣精华,将她的手法融汇贯通,融入我的血液。后来,尼勒克县妇联又了解到四川的羌绣与我有相似之处,又专门聘请了羌绣大师前来。目前,在尼勒克县民族手工刺绣基地,有60名苏绣学员、80名羌绣学员在认真学习,希望能将我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取众家之长,独放异彩。

尼勒克地处新疆伊犁河谷东端,其蒙古语意为“新生命”。境内的唐布拉草原被称为“百里画卷”,名声远播。
我知道,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虽然我有悠久的传统,有自己的特色,单从绣艺、图案、花色上看,有一定的魅力。但由于工艺技术的落后、设计理念的落后,我的相关产品还有着很大局限,跟苏绣这些已经走向世界的绣种比,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但我会努力,我也相信,只要一直努力,总有一天我会实现那个梦想,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尽情飞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