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濒危物种“沙漠米老鼠”现火焰山
2009年05月13日23:14
5月12日,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工作人员在火焰山下发现一只长耳跳鼠。长耳跳鼠是一种陆地啮齿动物,它长着长长的耳朵,靠长而有力的后腿跳跃行进。由于长耳跳鼠生活在沙漠地区而被誉为“沙漠中的米老鼠”,已被列为全球濒临灭绝物种之一。
新华社发(刘健 摄)
 |
|
散文
坎儿井——沙漠米老鼠的家
作者: 龙宁英
在新疆这块土地上行走,感受最深的就是燥热和干渴,太阳那个毒啊,还真的像传说中娃女的四十九根钢针,把人的脸颊和眼睛扎得辣生生地痛!
环视周边,到处是干得发红的沙梁和坡地,仿佛有一片片火苗子在旷野中肆意跳跃,我试着把喝剩的半瓶矿泉水往路边一块石头上倒下去,即刻看见那个石子吱吱地叫着冒着泡儿,顷刻间半瓶子水不见了踪影,只有那个石头子还是干焦焦地躺在那儿发烫。
一种心痛的感觉在心中迷漫开来。
于是对水就有了更急切的渴望。
北望天山,但见博格达峰被白皑皑的冰雪包裹着,一动不动的伫立那儿,心里愤愤地想,阳光就是这样猛烈了,为什么天山就那么无动于衷呢?它可以抖一下身子,把博格达峰的积雪抖落下来,化为清凉纯净的水,滋润山下这块干渴之极的土地啊。
我有些怨愤地收回目光,对那没有情义的天山不想再多看一眼。而就在此刻,忽然听见一阵隐隐约约的流水声从附近的什么地方传来,越过一个低矮的沙丘,竟然看见一条小小的水渠在沙漠深处延伸,一股清亮亮的渠水在弯弯的渠沟里欢快的流淌!水渠的下方,是一片西瓜田,一株株碧绿的瓜苗,已经伸出长长的藤蔓,在酷烈的阳光下顽强地伸展,或许明天,或许后天,当这清洌洌的渠水在瓜地上再浇灌一次,那绿色的瓜秧就会开出黄色的花,结出圆圆的果来!水渠的上方就是沙丘,葛色的沙土上长着一丛丛骆驼刺,靠近水渠的之处,一溜儿排着十几个拳头大的小土洞,几株细细的牵牛藤从水渠边攀援过来,在一个小洞口前,居然开了两朵白色的喇叭花,我忍不住惊奇地喊起来:这是谁的家呀?同伴告诉我说,这是沙漠米老鼠的家。沙漠米老鼠是世界频危动物,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见它们的家,还一溜儿排列十几个!我蹲下身子忘情的看着,心里感到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
不是么?只要有水,生命无处不在。
在新疆这么干旱的地方,眼前的渠水是从哪儿流来的呢?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新疆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说,在这里,水在地上无路,只能改走地下。他指着远处的天山,又指着近处一片片绿洲,告诉我新疆人创造坎儿井利用天山积雪融化岑入地下的潜流灌溉农田的奇迹。
坎儿井?我一直以为是个地名啊。
戈壁滩上的生命之源——坎儿井
插画
龟兹胡人
友人说:也算是地名吧,但更精确地说,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它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之为“地下运河”。新疆气候干燥,地面上的水流容易蒸发,而坎儿井走地下渠道,它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其流量稳定,可以保证自流灌溉。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有兴趣的话,你去吐鲁番走走吧,到那里的坎儿井民俗园去看看,那里有坎儿井博物馆,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可供参观,你可以从中感受古代新疆人民如何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蓄水灌溉的全部过程···
两天后,我来到吐鲁番。在大巴车上,先听导游小姐介绍了已有200年历史、因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在吐鲁番,数它的名气最大;而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的坎儿井吐尔坎儿孜,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在吐鲁番,数它最古老,至今已使用470多年了。下了车,我们随导游来到了坎儿井乐园。她先带我们参观坎儿井博物馆,然后顺踏步而下,进入真实的坎儿井地下渠道,望着那构造巧妙的坎儿井暗渠、竖井,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渠道里汨汨流淌的雪山纯水,一股清凉之意从指尖传入臂腕,传遍周身,心身顿觉凉爽之极!
走出坎儿井地下渠道,在一条绿荫覆盖的葡萄长廊里流连、徘徊,藤蔓交织的葡萄架上,已挂满一串串晶莹透亮的绿葡萄,如玛瑙,似珍珠,更像一滴滴凝集成串的水珠儿!
哦,坎儿井的水,此刻正以葡萄的形式向我们呈现!···
···
再望天山,突然觉得它那雄健的身姿变得亲切起来,此刻,它就像一位痴情的男子拥抱自己的情人一样双臂轻轻环拥着博格达峰,仿佛担心稍一用力那娇柔如水、玉骨冰肌的女子顷刻间会香消玉殒;而博格达峰呢,却现出少女般的羞涩,半遮半掩在薄薄的云纱中沉默不语,冥冥中仿佛感觉得到有清澈透明的水珠正从她身上一点一点地沁出,顺着天山重叠褶皱的脉络一滴一滴滑落下来,漫漫地潜入山下的茫茫戈壁,积聚成甘甜醇厚的陈酿,养育着新疆。
戈壁滩上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
作者:songyugg
在新疆旅游,你见到的最常见的自然景观就是戈壁滩。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区分沙漠和戈壁滩,我想,除了沙漠是由颗粒比较小的沙粒组成,容易随风移动;而戈壁滩则是由比较大的沙砾构成,不太容易受风力的影响而随风移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沙漠还是有一些动植物分布的,而戈壁滩上面却是寸草不生,一片荒凉。电影《创业》中的插曲有“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灯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敢撒热血战恶风”。你要是没来新疆,是很难体会那种意境的。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条件下,却经常看到大戈壁的边缘,有一大片由葡萄原组成的绿洲,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让初到新疆的客人迷惑不解。探询戈壁滩绿洲的奥秘,就成为新疆的特色旅游项目——坎儿井。
很少有人知道,新疆的坎儿井与长城、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是我们吐鲁番一日游的景点之一,景点位于吐鲁番市牙儿乡,距市中心仅三公里。民俗园包括: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等,它将具有悠久历史的坎儿井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宾馆融为一体,即能让人们参观有4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又能了解维吾尔族民俗风情。
古代坎儿井开凿模拟画
进入景区,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洗手壶”,壶的铜器,高达5米,据导游介绍,是新疆现存的最大的一个。洗手壶本来是客人来临,进门前要先洗手的生活用品,但是,象这样高大的洗手壶,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功能,成为显赫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样的陈列品,当然是从“大巴依”(即大地主的意思)那里搜集到的哟。

穿过一片青翠的葡萄园,我们依次进入坎儿井地面明渠,流经地面的雪水水质清澈明亮,没有一丝杂质,显然比任何所谓的“纯净水”更适合于饮用,要不是导游小姐早有警告,我相信许多人会灌装上来自雪山的圣洁之水,直接饮用的。据说经过有关部门的分析,乌鲁木齐的饮用水的质量,是最高等级的水源。
随导游进入坎儿井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大量和坎儿井有关的图片和实物,看到那些十分简陋的钢钎、砍土馒、柳条筐等打井用过的工具,你能体会到当年打井的艰辛。从空中俯瞰大地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见,坎儿井就象是分布在戈壁滩上的一条条血管,为勤劳、智慧的维族人民送来了生命的源泉。
博物馆里,还有坎儿井的立体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坎儿井由立井、暗渠、明渠和涝坝(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四个部分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连接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雪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雪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在博物馆里,游客还可以直接深入到地下,去实地考察立井和暗渠,我们沿着盘旋而下的通道,鱼贯而下,感觉象到了地道战中的“地下长城”,为方便游客参观,下面贯通着多个立井,各个立井间,有暗渠相互连接。拍照留念的游客,无不为它的设计构思神奇巧妙,工程的艰巨浩大而赞叹。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到吐鲁番观光游览,离开吐鲁番县城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错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美丽城市。
这样浩大的工程,当时并非政府组织实施,据说都是由有钱的“巴依”投资修建,有个大地主修建一条坎儿井,花费了80个“金元宝”,但是这样的投资仅第一年就回收了约50个“金元宝”,可见,水资源的垄断也是一项暴利的行业。
沙漠戈壁有了坎儿井,就有了绿洲;有了绿洲,就有了英俊的维吾尔族帅小伙子和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在坎儿井景区,也有非常美丽而热情的维吾尔族姑娘邀请客人和她们合影,一次10元,许多客人欣然接受邀请,为自己的新疆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

林则徐与新疆坎儿井的故事
作者:秩名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则徐与吐鲁番
林则徐,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1850年病故。《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这是第二次。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那天正是惊蛰节。

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编辑插画 龟兹胡人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