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年高考全国三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体现

(2020-06-15 22:53:55)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2019

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体现

                        

东川一中 李秋萍

 

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来命题,着力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为学生的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试题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题(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第1415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歌以花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録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我们能通过语言看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也能在语言中进行审美鉴赏,并感知其中蕴藏的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它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我们跨越时空感知不同诗人的脉搏与心跳,领略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同时它也向人们传递着千百年来古人留下的生活感悟、生活智慧。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节选了唐代诗人刘禹锡《插田歌》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考查。其中第15小题考查了语言的比较赏析,将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作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不同?其实学生在比较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差异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建构的过程,学生答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过程,其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在答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比如,《劝学》侧重比喻论证,而《师说》侧重于类比论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当我们在评价某篇文章时或许会说:“文如其人”,而这“文如其人”其实也正说明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思维品质。我们说话、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当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就是在感知这位诗人的思维品质。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获得对本诗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在阅读与鉴赏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不难看出本诗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意趣盎然、和谐融洽的春耕图,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而学生答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思维品质的过程。在对本诗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来判别自己的语言运用的准确与否,最后得出结论,给出答案。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味语言、鉴赏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诗的前六句以花发端,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图景,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整个田野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农妇农妇的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十分和谐,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画面美,领略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诗人自然无法听清歌词,却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却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透过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可品味劳动之美、人情之美。

当然,诗歌的语言是一种诗意的表达,通过感受中国古代诗文的独特之美,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诚然可见,劳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而在2020年修订的2017年版新课标学习任务群9中,对英雄模范的品质进行了具体的表述,突出了“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品质,还增加了感受作品中劳动模范形象的内容。我们知道,劳动模范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于劳动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用劳动书写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本诗记录了插秧时节的环境和民俗风情,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告诉学生要尊重劳动、赞美劳动、热爱劳动,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辛勤劳动这一优秀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