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整本书阅读”之浅见

(2019-03-18 19:25:59)
分类: 教学反思、心得及论文

高中整本书阅读”之浅见

                            

一、背景及定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就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课外阅读是学生必修课程的“大后方”。当然,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这都要靠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的主张。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18个任务群”,任务群之首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举措是回归语文教育之本,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何为整本书?它与单篇、碎片化阅读相对“整本书”同“单篇短章”相比,知识的容量要大些,思路的拓展要复杂些。。

二、路径

1.教师作榜样。没有阅读的生活是可悲的。北宋黄庭坚在《答宋殿直》信中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而布鲁纳在《在教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一个不爱好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不可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如果从来没有阅读习惯,怎么教学生?一名不读书,不啃大部头的教师不可能应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只有自己是个“读书人”,才能把读书内容和读书经验传递给学生。所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把书读起来。

2.教师给方法、提任务。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中,虽说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丝毫不能缺席的。首先要有推荐导读,解决学生“读什么”的问题,虽然现在每个学段在课程标准附录中都有“推荐书目”,每本必修教材后都有两篇“名著导读”,但我们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对这个书目有所增删。然后要教阅读策略,尤其是带学生读《如何读一本书》《快速阅读训练法》等书,让学生会读。美国学者莫提勒·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读者面对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里提出四个要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内容真实吗?(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究竟有什么意义?这四个问题贯穿了所有类型的阅读始末,无论读什么样的书籍,都应该问这些问题。这四个问题提醒读者阅读应关注三个层面:关注文本内容,从整体到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关注文本特点,赏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关注读者心理,通过阅读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和交流。

并且要让学生读提要、读目录、读前言与后记、读重要章节、浏览、跳读等等。此外,具体阅读过程指导是必要的,针对书册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讨论,用任务驱动助推阅读的深入开展。

3.学校给时间。学校要把整本书阅读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中,给予阅读时间、场地和图书提供的保证。在俄罗斯等国家,在语文课程中辟有专门时间用于指导和交流课外阅读。其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并帮助学生阅读优秀的、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文艺、科普和社会政治等课外读物,循序渐进地扩展学生认识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其二,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上围绕课外读物,积极开展有关研讨和交流活动。我们应借鉴这些经验,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上有切实的物质保障。否则,学生守着巨大的宝库,还会继续在阅读的旷野中游荡。

4.活动多样化。可以自由读,可以师生共读,也可以亲子读。虽然专家说亲子读坚持到孩子十四岁,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可以有和父母共读的书,如龙应台的《目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在共读中,彼此交流对该书的认识,既增进了感情,也提升了相应的认识。读得怎么样,当然要有成果展示。诵读、课本剧、读书报告会、设计书签、设计书腰绘制人物行迹地图(诗词地图)、编人物年谱等。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有了真正的言语实践,得到了创造力的培养。

5.安排系统化。高中三年的阅读,我们教师要有全盘计划。有些书可以安排读一两年,如《论语》,从自由读到提要求,如分类搜集不同的箴言、成语,到高二上选修课,可讲《史记·孔子世家》,再把二者联系起来讲。有些书,尽管初中读过,但到高中再倒回去读,用新眼光读旧书,别有不同意味。淸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另外,哪些书培养学生哪种能力或阅读姿态,教师要在高一开始就有一本清楚的账。

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认识遵循基本规律的重要,重新认识语文教育常识,思考整本书阅读对于人的思维发展和习惯的重要,而不是跟风赶浪头,,持续不了多久,只有理性冷静的坚持,方有可能改变局面。“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不能待在自己的书房里造成的。”帕斯卡尔如是说。在教学中,我们先建设自己的书房,再帮助学生建设自己的精神空间,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急不得,拖不得,也懈怠不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