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中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017-09-17 23:48:44)分类: 教学设计 |
关注文中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群文阅读以《故乡》中的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和《阿长与<</span>三海经>》中的阿长为例
教学目标:
1.
2.
3.
一.跳读《故乡》,品读人物的语言,分析杨二嫂的性格。
要求:分角色朗读《故乡》中第39—52段,品析杨二嫂的语言,“这是一个……的中年杨二嫂”。
明确:泼辣、尖刻、势利、自私、贪婪、说话转弯抹角有心计……
课文依据: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连用三个感叹号,杨二嫂不在意我的感受,任意对“我”品头论足,表现她的“非礼”。作者用“尖利”、“怪声”、“突然”、“大叫”等淋漓地写出她德行的粗俗粗暴。【平时生活中与分别已久的朋友见面会说什么?与杨二嫂的见面语进行对比阅读。】
2.贪便宜使用的阴招: “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
当讨要东西不成,便使出第二招,无中生有造谣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杨二嫂反复说“还说不阔”,语气咄咄逼人,霸道,得理不饶人,让人窒息。“我”由原来的想辩解到后来的干脆放弃:“我无话可说,便闭了嘴”。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杨二嫂心直口辣“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索要不成,干脆暗偷。“慢慢”叠词的使用,杨二嫂抑或在等鲁迅松口让其挑木器,抑或在寻找可拿走的东西,以便抓住时机顺手牵羊。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问题去跳读文章,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能力,为课堂有序推进铺垫蓄势。语文教学,要避免贴标签,答案的得出要带领学生在解读文本中有序进行。在品析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中,教会学生从标点符号、联系现实生活、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文章留白之处、叠词之美等角度去品读,从而分析人物形象。】
二.分析杨二嫂性格变化的原因,触摸文章中心。
第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突出闰土的淳朴诚实;第二,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显示了社会的病态。第三条,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抒发了对当时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乡下的闰土终于麻木,镇上的杨二嫂日益恣睢,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不但没有解救农民,反而使他们更加贫困、愚昧,甚至连镇上的小市民也破产、堕落。可见,杨二嫂这一女性形象,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更完善和更深刻,更表现了民族的悲剧。
【明确:饥荒、苛政、兵、匪是杨二嫂蜕变的原因。“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作者想改变故乡,就要从改造身边的人,团结身边的人做起,故乡才能曙光在前,才能凤凰涅磐。】
【设计目的: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中的人物难免会打上了社会和时代的烙印。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是让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精读法迁移到另外两篇文章中,去巩固、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水到渠成揭示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
(一)你喜欢、讨厌还是同情《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人(即母亲克拉丽丝),为什么?
(二)如果你家需要一位保姆,请问你会聘请阿长吗?为什么?
讨论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
明确:
1.全家唯一的希望。
2.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3.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4.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5.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6.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菲利普夫人对于勒的称呼有何变化?于勒有钱时,母亲克拉丽丝朝思梦想盼望于勒回家,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于勒沦为穷困的水手时,又恶意咒骂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带领我们走进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明确:引导学生读出菲利普夫人对于勒的仇恨、读出了她的暴跳如雷。其实,菲利普夫人早就对于勒的来信产生了疑问,怀疑于勒发财的真实性,她早就想到了于勒完全有可能回来重新拖累他们。只是菲利普夫人无法接收残酷的现实到来之快。因为于勒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一个美好梦想,于勒是他们漫漫长夜里的希望之灯。如今,亲眼目睹了于勒窘迫,菲利普夫妇的精神支柱倒了、美好的梦境破了,明亮的灯盏熄了,心灰意冷,情何以堪?
我们不能完全躲开生活的尘土,要以悲悯的情怀设身处地感受这些小人物的悲苦。因此,面对这些小人物,除了失望和批评,也许我们还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品读《阿长与<</span>三海经>》语言描写之一:“阿妈,恭喜……”要读得平淡,声音慢而低,读出“我”对元旦祝福礼节的厌烦、被迫无奈和无所谓。“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要读得激动,语速要快,声调要高亢,读出阿长说祝福语时的异常激动。
品读《阿长与<</span>三海经>》语言描写之二:斗大的字都不认识,阿长是怎样买到《三海经》这本书的呢?师生创设情境,呈现当年阿长买书的情形:“三哼经有没有?”“没有”……阿长辗转周折后,“这本书上有人面兽头、九头怪的图画!”“是不是《山海经》?有啊!”“对,对……
【设计目的:文学即“人学”。杨二嫂、菲利普夫妇、阿长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无法逃脱这张网,在这张网中诞生、成长、繁衍、死亡。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去关照生活,通过文字去体验小人物的人生苦难,从而一分为二看待小人物,产生敬畏小人物的美好情怀。】
四.
鼓励学生从品析文中语句的方法、分析文中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以期揭示文章主旨等角度进行课堂总结。
五.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一个人物,通过记叙生活中的一件事,重点描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字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