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文带文如何高效实现——关于《卖炭翁》《三颗枸杞豆》两节课的听课思考

(2017-03-28 20:56:40)
分类: 教学反思、心得及论文

以文带文如何高效实现

          ——关于《卖炭翁》《三颗枸杞豆》两节课的听课思考

                                                                                                赵雯娟

322日,在师傅的安排下,工作室学员贾云燕和赵天文老师,在昆明市第十二中分别呈现了《卖炭翁》和《三颗枸杞豆》两堂课,工作室和国培班学员共同听课研讨。

两位授课老师的课是基于工作室课题“叙事类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而设计的,带领学生总结学习这类叙事文本的方法,并以这些方法带动另一篇或两篇类似文章的学习,总体教学思路为:文本分析——总结方法——运用方法。贾老师上了一堂白居易的诗歌群文阅读课,以《卖炭翁》的精讲点名了叙事诗的含义和特点,并通过对故事的概括和分析理出了叙事诗的鉴赏方法: 概括所叙事件,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推敲诗人情感,由此方法学生尝试自主分析《十五从军征》《观刈麦》。 赵老师选择了散文阅读教学,以《三颗枸杞豆》为精讲课文,扣住文本故事情节,带领学生细读文,深入剖析,再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在另一篇文章的阅读上。两堂课的教学思路明晰,并且演绎法推导阅读该类文本的方法符合认知顺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总结方法后运用分析类似文本,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强化,有利于今后读类似文章时运用已学会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达成作了铺垫,较之传统单篇课文教学,效率更高。

面对群文阅读教学这种较新的形式,我也是在黑暗中摸索,在师傅的点拨下,同伴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慢慢有点概念。一直以来又通过相关理论阐述的书籍和案例分析来看,我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比单篇文章教学多几篇文章的简单累加,不只文本量的增加,更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撼动。过去的课堂,老师常常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带着学生讨论,总结,课堂上此起披伏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尤其是课赛,常常以一堂课学生的讨论热烈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然而,“热闹”是语文课该有的模样吗?或许,“热闹”是他们的,而“热闹”后我们的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什么才是群文阅读课的模样呢?记得一位台湾老师上了一堂优质群文阅读课后,听课的老师这样记录听课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在会场中传播,孩子们在忙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不见“热闹”,却见孩子们在让孩子们安安静静读书、思考,这就是安安静静教语文、学语文,却能使孩子们的内心丰富而活跃。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肖培东老师那句“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才能还原语文课的本面目,群文阅读就应该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的阅读课,而不是老师的“百家讲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