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卖炭翁》为例浅谈叙事诗的教学策略

(2017-03-28 19:57:32)

以《卖炭翁》为例浅谈叙事诗的教学策略

王思懿

322日我们齐聚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在“叙事类群文阅读研究”的主题下,贾云燕老师和赵天文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本文就贾师姐的“《卖炭翁》苦宫市也——初识叙事诗”这一课为例,对叙事诗中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叙事诗

中国最早的诗歌大都以叙事为主, 从《诗经》 到汉乐府都是如此, 因为当时古人除了关心自身的生活之外, 很少有对外界环境的觉悟。古诗词中的叙事诗一般有简练的叙事和完整而集中的情节,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最早的如《诗经》》里面的《氓》《无衣》《硕鼠》, 还有南北朝时的 《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等都是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都写过很多叙事诗。白居易和元稹等人更是提倡“新乐府”运动, 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开始大量创作叙事诗。与古代的民间叙事诗不同,那些由具体作者创作的叙事诗歌被称作文人叙事诗。如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的《卖炭翁 》《观刈麦》《琵琶行》等都属于文人叙事诗。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这类诗歌。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太注重用景色描写,主要靠叙事来抒情或说理。

二、以事为起点

叙事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为主的诗歌,我们阅读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而人物的形象就在这事情的发展中不断鲜活起来。

贾师姐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围绕全诗的主要内容展开:

课堂实录1

一、借助课下注释,自读诗歌,简要概括《卖炭翁》的内容

师:白居易以诗来讲述的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个卖炭翁的故事

引导点拨(概括技巧:何人做何事)

师:借这事白居易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揭露社会的黑暗

师:宫市制度带给社会的黑暗(板书:诗→事→社会现状)

对于初一的学生,在初赏诗歌时能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已经足够。我认为由诗歌内容的简要概括直接到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有些牵强,因为此时学生并没有从对诗歌的分析中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制度的谴责和讽刺。不妨先让学生深入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态度、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断设计:

师问: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生预:从“伐薪烧炭南山中”看出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三、析人物形象

【课堂实录2】

品词析句读诗歌

师:白居易塑造了谁和谁的形象?(卖炭翁、官吏)紧扣字词说一个你想说的形象

生:“两鬓苍苍”“十指黑”看出这是一个年老的卖炭翁

生:“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中霸道的官吏

……

师小结:分析形容词和动词更容易找到人物形象。白居易的诗用词准确。

师:看到这样的老翁,你心中有什么感觉?

生:抱不平,愤怒(官吏的行为可耻)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总结:以逼真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共鸣,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诗歌中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和作品着力刻画的形象(第二、三人称)两种(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我们可以从诗歌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分析出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贾师姐的教学抓住了叙事诗教学的基本要点,从诗歌的字词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十分值得我学习。课后师傅的点评也让我明白:教师“抛砖引玉”之后,能否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挖掘、打磨初露的玉石,就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了。

教学片段设计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外貌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问: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问:作者还从那些角度描写了卖炭翁?

语言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行动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有了这样深入的分析和引导,接下来学生很容易就能对官吏的形象进行准确深入的分析。

三、借事抒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合时机的追问与引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但还要把诗中的叙事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才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从而领悟更加广阔的世事人生。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记得在上周的评课环节中,师傅再三强调: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了,教学点的设定就到位了。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文本解读的重要性,风暴冲击太猛烈以至于脑子一直处于一团乱麻当中。后来索性弃之不理,告诉自己与其一直纠结,不如就从眼前开始,自己行动起来,就来一次对《卖炭翁》的深入解读。随着对《卖炭翁》季度的深入,教学思路也越发清晰起来,本文与其说是听后评课,不如说是自己的一次教学反思与再设计。

就像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思,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只有我们做老师的先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不仅在公开课时去细读文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就应当努力地实践文本细读。细读文本是基础,正确解读是底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