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解读的必要性
(2017-03-23 10:01:18)分类: 教学反思、心得及论文 |
浅谈文本解读的必要性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文本解读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对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并且通过分析来理解。在叙事类文本中,事件、人物是记录的重点,也是我们去分析和理解的重点。在过去的教学中,包括最近工作室小伙伴们上的几堂研究课中,我们在文本解读中还存在几个问题:“读”的太泛、太浅,“解”的太急、太散。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文本呢?
正确的解读。正确读懂文本的意思,先把握住叙事类文本中的事件,再细品情节中的人物形象,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准确的解读。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一是学段目标,二是单元目标,三是本课目标。准确把握本学年(本学期)中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他们通过文本要有哪些新的增长点。弄清文本在本单元教学中承载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最后,文本本身的特征,可以教会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哪些具体方法。
有创意的解读。有创意的前提是不能抛开文本,只是要尊重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阅读本来就是个性化的,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甚至于是一种“再创作”。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是“一言堂”,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能力,甚至是阅读的兴趣。现在提出文本解读,其实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师解读文本的高度,将决定学生解读文本可以登上的高度。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逐渐提高我们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
首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读者去阅读文本。放下教参,不受他人的影响,静下心来,泡上一杯茶,以放松、闲适的心境,字字句句“慢读”文本。全身性的投入到文中,让灵魂与作者对话,不求甚解,但求还原真实的自我。读一遍不够,可以反复读多遍。
然后,作为语文教师去阅读文本。带着教学的目标去潜心研究文本,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去把握文本的特征。对于教学的重难点,一定要心中有数,揣摩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文本去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学有的放矢。
最后,作为一名学生去阅读文本。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分析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充分考虑他们学习的困难,进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更快、更好的阅读文本。
总之,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文本解读,这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文本解读最考验我们教师自身的阅读功力,它对我们的要求很高,只有我们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正确、深入、有创意,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